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財經

好淡增持|MPF死守美股的不安全感|令兌衷

BossMind

更新於 2024年11月28日04:49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8日12:30

最近有調查顯示,港人要維持一年的生活水平,受訪者認為要平均103萬元儲蓄或流動資金,而這份足夠的安全感去年增值至108萬。

要退休的話,就要預多四倍錢,每人平均要有545萬元儲蓄才有足夠安全感。由打工仔到準退休人士,每月要儲接近一萬元。

調查由存款保障委員會進行,所以這個「儲蓄安全感」指標或帶有bias。活期及定期存款都是理財選項,但某程度上,我們更要看投資的安全感!

日前黃仁勳來嘆地道小炒,我就去食隱世小店。一見到電視上出現黃仁勳,老闆衝口而出話「之前又新高啦」,廚師即時走出來加把口話「幾日啦」。

我當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入手,但看表情似有貨。英偉達2023年升四倍,2024年未完但都應該有差不多兩倍,兩年累計剛好差不多是十倍股,對財自更加安全,以至幸福。

記得廿年前剛出來工作時,人工當然要破地獄,投資祖師爺最鍾意捉住人講如何致富:「20歲投資八成身家、30歲就放七成錢、到40歲都要有六成、50歲至少五成⋯如此類推。」

如果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低位入市,買入美股的回報大約是買入歐股的3倍。歐亞股市相對美股永遠「跌多升少」。這個趨勢難免會令投資者對歐股越來越心淡。

論投資回報,跟歐洲股市的分析員同基金經理近年都過得幾慘淡。雖然他們一直強調歐股的市盈率比美股低,理論上,應該有更好的表現,但事實完全是第二回事。

特朗普再次當選之後,美股屢創新高,但歐股就跌4%,由9月高位計更跌咗5%,亞股都同樣向下。這個情況令好多投資者索性放棄非美股市。

美國上市公司已經佔MSCI全球股票指數總市值近三分二;較高的估值同優厚的高管薪酬令大量優質國際企業選擇到美國敲鐘,令其他市場繼續相對被低估。

而且特朗普預計會延長他第一任期推出的個人所得稅減免,還可能會減低企業稅,寬鬆政策會刺激美國企業的收入同稅後利潤;美國企業更有能力應付貿易壁壘同保護主義。

不過,要all in美股(而不去其他市場)似乎又未是時候。理由並非甚麼「不要放所有雞蛋在同一個籃」的傳統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理論,因為正如前述,美股已經變成一個真正的全球市場。

美國企業有40%收入來自海外,而外國企業有20%收入源於美國。換言之,雙方都有相當大部份收入是共同市場,關稅的影響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反而問題是,美股估值比外國股票已經高出許多,雖然這個差距,部份可以用美國企業較高的利潤率、更好的管治水平及較強的增長來解釋,但仍然很難完全合理化。

尤其是如果將相同的盈利,單純取決於由美國還是其他地方賺到,就用不同的multiple來乘大個估值,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出發,這個make american stocks great again的做法便很值得質疑。

美股多年來一直領放,很難相信上面這個形勢會突然間改變,甚至短期內都可能會繼續跑贏。但始終因為估值差距大,投資者是不應該完全放棄歐洲及亞洲市場。

高盛都認為,美股的高估值和高度集中,是實施跨策略和跨地區多元化的理由。但無奈由於預期2025年經濟和盈利會有穩健增長,overweight美股仍是較合理選擇。

投資者是可以將資金泊在美股,但考慮到標普500指數YTD漲幅中,有接近一半要歸功於Mega 7,高盛都建議調整持倉以淡化這個(不安?)因素。

總言之,全球投資者繼續儲貨,美股估值正處於歷史高位,有可能出現調整。歐洲及亞洲的基金經理都希望等到有好消息,投資市場可以轉趨平衡。MPF全部死守美股還安全嗎?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

FB Instagram Youtub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