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通識導賞:四代唐樓側記時代變遷

明報

更新於 2023年10月21日17:57 • 發布於 2023年10月21日20:30
十三街唐樓群發展於1950年代,為第四代唐樓,見證土瓜灣的工業發展。(陳國豪提供)
十三街唐樓群發展於1950年代,為第四代唐樓,見證土瓜灣的工業發展。(陳國豪提供)
《變形金剛4》其中一個取景地益豐大廈坐落於土瓜灣道和浙江街交界,4座樓相連,單位密密麻麻,陽光難以透進來。(姚超雯攝)
《變形金剛4》其中一個取景地益豐大廈坐落於土瓜灣道和浙江街交界,4座樓相連,單位密密麻麻,陽光難以透進來。(姚超雯攝)
土瓜灣「五街」舊樓被納入市建局重建計劃中,其中興仁街臨海的唐樓單位曾是梁朝偉和溫碧霞主演電影《地下情》取景之地。(陳國豪提供)
土瓜灣「五街」舊樓被納入市建局重建計劃中,其中興仁街臨海的唐樓單位曾是梁朝偉和溫碧霞主演電影《地下情》取景之地。(陳國豪提供)
第四代唐樓出現了「狗髀梯」的設計,即兩層樓之間設有平台,這個設計造就「樓梯舖」的出現。(陳國豪提供)
第四代唐樓出現了「狗髀梯」的設計,即兩層樓之間設有平台,這個設計造就「樓梯舖」的出現。(陳國豪提供)
陳國豪說,木廠街除了唐樓,還有很多車廠,源於「十三街」原是私家街,車輛任泊「無王管」。(姚超雯攝)
陳國豪說,木廠街除了唐樓,還有很多車廠,源於「十三街」原是私家街,車輛任泊「無王管」。(姚超雯攝)
五街有唐樓的簷篷批盪及石屎剝落,露出鋼筋,需要維修。(姚超雯攝)
五街有唐樓的簷篷批盪及石屎剝落,露出鋼筋,需要維修。(姚超雯攝)

【明報專訊】說到唐樓,有兩個印象,一是覺得殘破不宜居,二則是想起不少人慕名打卡的電影《變形金剛4》取景地——鰂魚涌「怪獸大廈」(由福昌樓、益昌大廈、益發樓、海山樓及海景樓組成的唐樓群)。《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作者陳國豪花5年時間研究唐樓,說按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社會發展及法例要求,唐樓大致可分成四代,形容它是「一種代表香港美學發展和香港歷史的象徵」。唐樓有什麼特別之處足以令人記住,讓陳國豪輯錄成書?

昏暗狹窄 吸引電影取景

其實《變形金剛4》另一取景之地是跟「怪獸大廈」差不多時期興建的益豐大廈,兩者的格局也很相似。屹立土瓜灣道和浙江街交界的益豐大廈於1972年落成,是「上居下舖」的商住混合樓宇。隨陳國豪走進4座樓相連組成、呈E型舊樓群,地面有車房和藥行,陳國豪說幾棟大廈「黏着」正是為了營造類似小型商場的空間。大廈之間的街道狹窄,單位密密麻麻地相接,鱗次櫛比,陽光難以透進來,走廊昏暗,令人想起電影《順流逆流》槍戰埸面的壓迫感,頓時理解為何它是多部電影打鬥埸面的拍攝場地。作家西西在她的散文系列〈土瓜灣道〉提到益豐大廈本來是搪瓷廠和熱水瓶廠,「大廈四周都是窗子,每一戶的大門都朝向中心的院子,四面是四通八達的走廊,每幅牆都與隔鄰共用」,呈罕見的「回」字形。從天井抬頭望,會發現頂層如梯級般形成斜面,原來是源於1969年,港府在《建築物(規劃)規例》中增添「街影法」,限制建築物的高度,以確保街道的陽光充足和空氣流通,舊時外觀多為封閉的唐樓設計,亦因此條例而有相應改動,「出現斜面樓和狗髀梯,還有在梯間留有通風槽等」,這些都是第四代唐樓,即戰後時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唐樓的建築特色,陳國豪說。

狗髀梯與樓梯舖

「狗髀梯」設計即兩層樓之間設有平台,從一層走到另一層要轉個彎,而轉彎位會開窗採光通風,這個設計使唐樓的地下出入口樓梯旁多出一個空間,造就「樓梯舖」的出現。這些總面積不足80平方呎的位置成為造鞋、印章和麻將雕刻等手工業的生存之地。那時候香港輕工業發展蓬勃,陳國豪認為土瓜灣的唐樓可以說是與工廠共生,像是土瓜灣「十三街」所在之處原是香港第一間繩纜廠,戰後改建成南洋紗廠,規模龐大。1959年,隨戰後人口暴升,住屋需求急增,不少工廠土地改建成唐樓,唐樓的地下則出租作商舖,「十三街」唐樓群便是如此誕生。

「十三街」的包浩斯風格

走進土瓜灣「十三街」,即處於木廠街和馬頭角道中間,加上龍圖街、鳳儀街、鹿鳴街、麟祥街、鷹揚街、鵬程街、鴻運街、蟬聯街、燕安街、駿發街和鶴齡街,滿是建築設計跟益豐大廈相像的唐樓,它們看上去簡約利落,沒有任何特別的裝飾或雕花,只用黃、橙、粉紅等不同顏色來分辨大廈,陳國豪形容那是「包浩斯風格」,講求「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建築功能和實用性,是為了迎合戰後大量流離失所的人要安居樂業的需求。從美學而言,他說:「其實第四代唐樓的外觀基本上沒什麼細節可欣賞。」但能從它的設計改變觀察到社會發展的演變。

因應人口住屋需求,那時港府放寬了唐樓的高度限制,由以往不多於3至4層,變成准許樓高6層或以上,住宅面積隨之大增。由於「十三街」的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的啟德機場,故「十三街」的唐樓均設高度限制,樓高一般是6層,「免得飛機在上空飛過時撞到」,若再細心留意土瓜灣道對角的唐樓樓高則是5層,顯示愈鄰近啟德機場,樓宇的高度愈受限,這都是為了飛機的升降安全。

社區連結或隨重建消失

隨年月過去,唐樓樓齡愈高,土瓜灣區的戰後唐樓也出現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外牆「蓉蓉爛爛」等失修問題而成「危樓」,有居民憂心不已,渴望重建。陳國豪說這些都是客觀事實,始終身為住戶才有最真切的感受。不過他認為如將唐樓全都拆掉重建,整個唐樓群的特色將不復存在,包括原本住戶之間的鄰里關係和社區連結也將消失,「不是它不漂亮就拆掉,要保留唐樓的發展脈絡」。他認為唐樓對「十三街」,乃至市建局上年啟動重建規劃的「五街」的社區發展歷史舉足輕重,戰後唐樓群設於工廠附近,背後反映輕工業年代下人民的生活,就是當時「放學歸家黐膠花幫補家計」。他慨嘆假如清拆重建,這段歷史紀錄便可能被抹去,再也找不回來。就像是土瓜灣區老街坊的集體回憶——在「十三街」漫步會嗅到毗鄰的牛棚(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傳出濃烈的臭味,牛的排泄物和屠宰牛的血腥味等,還有欠缺清理的唐樓天井溢出的臭味,老街坊向陳國豪戲稱自己「彷彿住在垃圾站中」,這些生活瑣事,沒有街坊口述分享,大概難以尋蹤覓迹。

陳國豪有此顧慮,大概是想到上環永利街唐樓群吧,那是電影《歲月神偷》的取景之地。他說永利街唐樓群保育復修前雖然破落,但是街坊閒話家常的聚腳地,他那時到訪能看到老人家吃完飯後坐在一起聊天,小朋友在樹下嘻嘻哈哈地玩樂。復修後「外觀沒太大改動」,但街坊相聚的畫面已煙消雲散,只剩下前來打卡拍照的遊人。土瓜灣區「五街」重建後會步永利街的後塵嗎?「都無得驚,其實土瓜灣區同我幾年前到訪相比,區內住的人愈來愈少,老舖愈執(笠)愈多。」他留意到土瓜灣區原本的社區連結已逐漸消失。不過成為遊人打卡景點會否是唐樓歷史價值傳承的另一出路?陳國豪既無奈又欣然道:「起碼有一班人仍覺得唐樓有特色,願意花時間來拍照,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形容大眾肯去觀察,是「一把鑰匙」打開認識唐樓的大門。

辨別唐樓洋樓 不止靠電梯

憑外觀,感覺唐樓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是四四方方就是圓角,有騎樓腳或是懸臂式露台伸出來。陳國豪發現,很多時候就這樣直觀一座唐樓的話,例如看第二代(1900年代至1920年代)或第三代(戰前時期,即1930年代至1940年代)唐樓時,會混淆它們是洋樓,便深感一般人對唐樓的認識不多,甚至看到舊樓便一致認為是唐樓。唐樓跟洋樓相似,有說分辨兩者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看它有沒有電梯,有電梯的是洋樓,沒有的則是唐樓。不過就內部設計而言,洋樓較唐樓多間隔,洋樓建好時一般已劃分廁所、廚房、主人房和工人房,而唐樓「基本上只間好廚房,餘下部分都是空的」,陳國豪說唐樓的空間運用由住戶自由決定,用屏風隔開也好,自己再裝修也好,「喜歡怎樣就怎樣」,空間使用的彈性讓麻雀雖小的唐樓成人口密集的住宅大廈,「一個唐樓單位可以出租給幾十個人住,是早期劏房」。那麼唐樓豈不是「無王管」?

鼠疫後取消「背靠背」設計

當時唐樓住戶人口密集,採光和通風環境惡劣,衛生問題堪憂。為免再現1894年的鼠患,港英政府在1903年頒佈《公共衛生及建築物條例》,規管唐樓的樓宇之間不能再用「背靠背」的設計,須留有一道6呎闊的後巷,並限制室內每人至少享有1.65平方米的空間,每間房要有窗門,廚廁不能共享空間,樓高亦不能大於街道闊度以確保街道日照。自此,唐樓「長出一雙腿」,第二代唐樓的「廣州式」騎樓設計便興起。陳國豪說,這種騎樓設計在行人路和馬路間形成通風、遮陽和擋雨的迴廊空間,而重建在即的深水埗醫局街170號,即由已故相框製造師傅、「一平鏡廠」東家孫景燊一家持有的3層高二級歷史建築,便是其中一棟戰前唐樓,這時期的唐樓跟初代唐樓一樣仍以青磚和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但露台部分加入石屎做的構件。到了戰前的1930年代,陳國豪形容唐樓的建築風格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外形上亦更貼近洋樓,其時港府再次修訂《建築物條例》,要求唐樓的樓梯要靠近外牆,設有窗戶和樓宇高度限於4層或以下,而且每一棟唐樓均須由建築師操刀設計。第三代唐樓的建築原料已轉用較昂貴的混凝土和鋼筋,「建一些承重力較高的唐樓」。

嘆相關研究太少 著書記錄唐樓

唐樓的建築設計隨時代和社會發展更迭,陳國豪於書中引錄《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的話:「一部電影只不過是一部電影,但一條街、一個這樣的地區,從此永遠也留在那裏,算是有紀念性的東西留下來。」想為唐樓留下紀錄便是陳國豪的撰書原因。他笑言,他接到幾間出版社的寫書邀請,有的要求他寫兒童書籍、有的讓他自由發揮,他偏偏應下他認為最難寫的唐樓題材。「唐樓其實沒什麼資料,要由零開始摸索」,資料多數是「地產網上介紹那棟唐樓單位賣多少錢」,實地考察亦遇困難,「不是被趕走,就是不能進入 」,至於本地關於唐樓的研究則是由市建局非執行董事、香港大學前建築學院副教授李浩然十多年前開始,陳反問「一種存在百多年的建築,為什麼只有十多年的研究?」。他見唐樓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便毅然決定要為香港唐樓寫下一本書,「用我自己的方式去保留(唐樓)」。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