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熄燈睇戲】Lost in Translation:為什麼是東京,迷失如何翻譯?

德尼思化

發布於 8小時前

兩人相遇、相戀、結婚、養兒育女、互相扶持,直到人生的盡頭⋯⋯還有比這個更無聊的故事嗎? — —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

二十世紀爆發的浪漫革命,終結了過往的愛情敘事,強調的激情解放、反抗管制,伴隨汽車、電話、電腦和互聯網等無數發明,讓你我擁有更多實踐、追求自由的可能。以往像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家長阻礙,已經走入歷史,不再足以成為對抗的理由。

可是,二十世紀早已終結,自由的歌頌使得結婚成為出軌、離婚的代名詞,曾經的期盼變成不安,從肯定轉為懷疑、批判。許多優秀的創作,都揭示了愛情的困難、渴求,甚或不知去向,擊中活在浪漫尾巴,二十一世紀的心靈。

二十一世紀的開端,2003年上映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指向了所謂浪漫結婚的其後(已經沒什麼「劇情」):Bob Harris,年老過氣的美國電影明星,結婚二十五載,遠至東京拍攝廣告,在逗留期間,遇見Charlotte。Charlotte二十多歲,剛結婚兩年,伴老公工作短暫來到東京。兩人同樣面對婚姻的迷失,在異地文化的間隔疏離,交心投契,分享孤獨與秘密,匆匆一會成就彼此生命的連結。

一:為什麼是東京?

你知道日本嗎孩子?你應當關注日本。它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於當代世界而言,日本是一種形而上。 — — 畢飛宇〈敘事〉,《生活邊緣》

電影港譯《迷失東京》,台譯《愛情,不用翻譯》,各得電影的核心之一。Harris和Charlotte早已在人生途上迷失,於東京這個繁華喧鬧與東方神秘的地方,使他們不得不面對「翻譯」的問題。翻譯,窄義來說是兩種語言的互通;廣義象徵而言,卻是任何類型的溝通,例如內心情思,如何通過言語文字遞向外界,抵達另一個心。

為什麼是東京?其一是Sofia Coppola編導的親身經驗和偏好(她在東京柏悅飯店待過一段時間,及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向王家衛《花樣年華》致謝 — — 應是繁榮都市霓虹燈管,現代心靈的寂寞和其後的慾望 — — 啟發其創作),許多拍攝場景都是常見的商業地景,像柏悅酒店、澀谷十字路口、西新宿中央大道、酒吧、K房、遊戲中心,和高速穿梭的地鐵等。

其二,像你我都熟知,日本對外來者而言,畢飛宇形容的「形而上」。除了具體的地理空間,背後象徵的精神美學,某種精緻得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的脆弱,脆弱得神秘難解的事物。旅行本來是出走,我們都渴求得到一些天啟。在Charlotte這位耶魯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尋求意義的生命(或稱為精神的逃逸),尤其明顯。

相對Harris這個老前輩,Charlotte二十初頭,人生才開始。因此,Harris個人的鏡頭,刻意暖色系,留在酒店的室內,藉電梯、睡床、浴室等身高的差異,呈現不堪。Charlotte往往是冷色系,遊走日本街頭,觀察相近年齡的眾生相,到底如何存活。但這是單向的觀察,沒有語言交流,更使她在繁華東京迷失。

還有京都的平安神宮和南禪寺。電影開端,Charlotte到了寺院拜訪,看著和尚誦經,尋求靈性的神秘感悟。在之後的鏡頭,她致電給友人訴說婚姻的無助悲涼,說即使到了日本的寺院,也沒有任何感覺,友人聽不入耳,叫Charlotte好好玩樂,回去再找她。

二:迷失如何翻譯?

「你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外界對你干擾就愈少。」 — — Harris

回去就能重拾定向?對他們來說,迷失是先於到達東京的事。Harris遠至日本,想暫時離開家庭,離開老婆及子女,像許多二十一世紀的男性婚姻,寧願留在車廂也不回去。諷刺的是,他的中年危機無所不在,到日本如同馬戲團的工作待遇,以至文化語言的差異,都一度使其想早日回到美國。

傳真機、卡片貫穿了整部電影,屬於「翻譯」交流層次的思考。Harris乍到酒店,馬上收到老婆的溫馨提示:「你錯過兒子的生日,我相信他會理解的,祝旅途愉快。」《Lost in Translation》揭示的翻譯不僅外國語言層次,直指人心之間交流的迷失、猜度。這種溫提,不就是最佳例子嗎?

真正好的翻譯家,必須熟悉自身(如何傳情達意)、他者(怎樣判斷真意),不止多語,也是掌握多文化的互連(語境、慣例、階級、姿態等)。因此,單是理解語言,絕不能夠成為稱職的翻譯。

因此對普通人如你我,Lost in Translation是常態,難度堪同Harris妻子在日本凌晨傳真裝修細節,快遞多款顏色樣本的布料,讓他選擇要用什麼顏色一樣,直非人力可為。男性(色彩判定的眼殘)、女性;日本、美國;丈夫、妻子⋯⋯重重間隔,都需要用力翻譯,彼此才能良性溝通。

Harris順著妻子意思,欺騙她說,葡萄紅最好了。後來,當他在坐在浴池,拿起電話對妻子說真心話(滑稽地,這時妻子說沒貨了,要他選另一款顏色),說自己已經完全迷失,想活得健康一些。妻子不解其意,他只好婉轉地「翻譯」,我想吃得健康一些,不想整天吃義大利麵(引來反擊:你留在日本吧,子女都習慣你不在了)。

Charlotte和老公、老公的曖昧對象,一樣使用英語,她卻近乎完全等同在和日本人交流,沒有人理解她,她也不理解他們。反是Charlotte和Harris出外找日本朋友喝酒唱歌,更能懂得彼此,過得快活。

電影一幕,他們共睡雙人床,吐露彼此的心聲。Harris安慰她:「你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外界對你干擾就愈少。」我們對當下的迷失方向,才會受外界激發;也因而不懂怎樣抒發自我,更遑論與別人溝通。

三:愛情抑或友情?

「不要太過於謹慎⋯⋯我可以用法語告訴你,在我看來,『解釋比翻譯更好』⋯⋯這其實是一個找到對等表達的問題。親愛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懇求你更多地跟隨你的性情,而不是被嚴格的良心所引導。」 — — Joseph Conrad

《Lost in Translation》看似劇情鬆散,沒有什麼邏輯的因果關係,卻不代表故事沒有連結,側重每個片段的情感交流。Charlotte和Harris,一對背景、年齡相差極大的男女,之能投契知心,全因在同樣迷失疏離的處境,共享了連結的基礎。

Sofia Coppola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與某個你意想不到的人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然後你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但那段時光會對你產生影響。」

Harris什麼時候發現Charlotte — — 在滿是日本人的電梯,他低頭看向她,沒想到她竟禮貌地回首一笑。

Charlotte什麼時候發現Harris — — 當他化著滑稽的日本妝容,回來坐在酒吧喝酒時,她忍不住開玩笑,叫待應送酒給他喝。

他們在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缺席」,但兩人依然希望能夠與外界有所連結,恰巧在苦悶無聊的時候,目光找到彼此。共謀逃出酒吧、酒店、城市和日本,在各種意義的逃逸中依偎對方,超越語言直擊心靈的接觸,導致最後渴望繼續留在東京。

這到底是一段怎樣的關係呢?Charlotte在酒店房間學習插花,意外撞傷了腳指。簡單來說,她在日本嘗試尋找生命的出路,結果碰壁撞板。Harris和她吃飯時發現傷患,堅持帶她到醫院治療。另一方面,若果沒有外向的Charlotte,他也不會走出酒店半步,感受都市的魔幻魅力。

超越友誼,因此她發現Harris和酒吧駐場的外國歌手上床,略帶醋意地說,你們都是五十年代的人,或許她喜歡看你七十年代演的電影。這也引發兩人冷戰,直至酒店火災之後,才冰釋前嫌,一再強調不捨之情。

這種背後有待「翻譯」的意思,似有還無,尚未足以挑戰現實,正是觀眾一向好奇的情愫,讓你我迷失其中。

其實,任何複雜的文藝作品,一如人的心靈結構,本質向來是充滿多向、歧義的豐富可能。Charlotte和Harris相擁於西新宿中央大道,人群來來去去,唯獨兩人一刻間感通相知。那句最後沒有言明的話,永遠留待你我在不同階段,以自身經驗再次「解釋」。

愛情抑或友情,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如何解釋這段關係,如何藉這彼此定錨了生命的連結,繼續攜帶美好的回憶,走向下一個地方。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

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Philip P. H. Wong
    其實呢齣戲的確好睇, 翻譯唔止係文字上嘅層次, 呢篇文章嘅作者所講係深層次交流
    6小時前
  • Low B
    對這套電影很好的描述,要再看一遍了!
    6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