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來論】中美正建構新關係格局 台灣小心「落錯注」

星島日報

更新於 2021年11月26日20:17 • 發布於 2021年11月26日19:00

地球上有一種關係,大家既熟悉又陌生,既緊張又刺激,這就是長期佔據新聞頭條的中美關係。自從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關係就一直成為話題,雖然歷經七十多年但永遠有新的驚喜,因為相比世界上任何一種關係,中美關係都更加複雜與多變,就算香港與台灣也難以置身事外。

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最近透過媒體表示,預計中國解放軍未來十年不會全面攻打台灣,但北京有可能會尋求在其他方面削弱台灣地位。這位號稱「中國好朋友」、「最了解中國的美國人」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談及台灣問題,而且特別要點名「大陸十年內不會武力統一台灣」?

筆者以為那是因為基辛格看到兩岸爆發戰爭的機會率正在升高,因此出言降溫。這主要因為蔡英文政府在她的第二任期內不時探測大陸的政治底線,特別是獨派勢力積極推動一連串的所謂「正名運動」,包括在東京奧運之前向國際奧委會申請以「台灣」代替「中華台北」作為代表團名稱。立陶宛與台灣互設「台灣代表處」,「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等等。

這一連串的正名運動由民進黨前台演出,背後有美國技術指導,企圖用台灣問題來干擾北京政府,希望讓北京政府為兩岸問題分心,令到在國際舞台上的較量,美國可以較為佔上風。

但民進黨同台灣都需要客觀面對同一個事實,中美關係中有多個影響因素,台灣不過是其中之一,且相比起科技發展、國際地位,台灣因素對美國來說遠沒有台灣政治人物想像的那樣重要。而大陸方面對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更是不容任何質疑的。

其實中美兩國最大分歧在於雙方對如何治理人民和如何制定國際秩序存在嚴重分歧,美國強調全世界都要跟他那一套「美式民主」,世界以他為首。但中國摸着石頭過河,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社會主義的成功模式,認為不同國家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殊途同歸,這種「中國經驗」似乎愈來愈受到世界的認同,特別是去年開始的新冠疫情,中國在對抗疫情方面領先全球,相反美國用意識形態抗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這讓中國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認受性,也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雖然從綜合國力來看,美國仍然有領先優勢,但中國改革開放不過三十多年,已經由一窮二白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着中國科技的快速進步,國際地位的提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逐步實現,或者好像習近平主席所說,東升西降已經成為大趨勢,誰敢講三十年後的世界不可能重排座次?

不難理解,雄霸地球數十年的美國感受到多大的壓力。如果你有了解美國文化背景的話,你就會知道在美國社會中崇尚的核心價值觀從來都是自我中心,優勝劣敗。同中國「和而不同」的謙謙君子截然不同,美國講求的是「一山不能藏二虎」,於是從來都將中國視為假想敵,而且是愈來愈有實力的假想敵,儘管兩國在經濟貿易方面的關係十分密切,文化交流方面也都有來有往,但總是一邊交流一邊鬥法,情況相當多變複雜。

中美貿易戰自一八年初纏鬥至今,美國導演過孟晚舟事件、香港黑暴風波、新疆棉花等,但都被中國一一化解,可見美國已經沒有壓倒性的優勢,特別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迅速完成「由亂及治」的過程,台灣可能成為美國唯一的一張政治因素牌,但大陸最近的軍機頻頻出動在台灣海峽附近,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國的家務事不容外人插手。習近平主席已經表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就包括將國家統一,可見兩岸一統已成定局,但過程如何將很大程度取決於兩岸如何互動。

儘管部分美國政客慣於出口術,但旁觀者不難發現,一旦兩岸最終要用武力解決問題,美國會使用多大力量保衞台灣,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又是慣性彈出彈入,模棱兩可,拜登總統十月被問及美國是否會保護台灣時,拜登直言道,「我們承諾了會那樣做。」但白宮很快表示,拜登的說法並不代表美國「一中政策」有所改變。但從這件事可見,美國正在探索中國的底線,雙方短期內或者不會有重大衝突,但雙方都會不斷釋放各種訊號來測試對方的反應,為建構新的中美關係累積經驗。當台灣若未能看清這種新的國際格局,又一直對兩岸發展存在偏見,很可能會讓自身在短期內面臨很大的壓力。

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