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打造生態環境 吸引瀕危雀鳥

商台新聞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上月9日開幕後,三星期共吸引約5000名訪客,市民於園內觀鳥、賞花,認識傳統農耕,及向農民購買本地農作物。負責打理公園的漁護署,在園內打造各種生態環境,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市民可以免費入場,報名參加導賞及稻草人工作坊等活動。
位於上水古洞北的塱原,大部份土地原屬私人擁有,亦是香港最大、最完整的淡水濕地。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為補償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所造成約5.8公頃濕地的損失,將收回塱原的私人土地,修復荒廢農地,發展為佔地37公頃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並於6月至8月分批種植稻米。

為雀鳥打造專屬生態環境

往時本港仍有農民耕作時,會種植稻米吸引大量俗稱「禾花雀」的黃胸鵐前來覓食,有農民形容指,當時禾花雀滿佈整片稻米田,不過,隨著各地城市化,加上捕食禾花雀,令禾花雀數目銳減,目前成為全球極瀕危物種。漁護署話,塱原有部分農田原本已經荒廢,亦有農田種植了不適合濕地生態環境的農作物,政府修復荒廢農地後,種植稻米,吸引瀕危物種的「禾花雀」南下前來覓食。過去3年, 塱原的禾花雀數目增加兩倍至約50隻。

漁護署亦按不同雀鳥的習性及需要,打造濕田、淺水池、沼澤等各種濕地生境,控制植物間的密度及水位高低等,例如黑翅長腳鷸較喜歡於淺水、開揚的通菜田棲息,牠們夏天時會躲在植物間築巢,市民可看到鳥蛋;而沙錐類、彩鷸及秧雞科雀鳥較為怕人,喜愛躲在隱密度高的植物裡璃。

有農戶表示,94歲的父親自從母親離世後,很懷念舊時的生活,常常在往時自家農田所在地徘徊,決定租下一小片農地耕作,父親每天風雨不改到農地坐半小時、曬曬太陽。

漫步生態公園可認識傳統農耕
除了觀鳥,訪客還可於公園學習農耕知識。漁護署會因應不同季節,種植大波斯菊等開花植物,及潺菜等蔬果,供訪客認識蔬果生長。公園亦劃分出11公頃地作為「農業區」,有39名原有塱原農戶復耕,有農戶種植竹蔗、粟米,有農戶種植九層塔及洛神花等,市民經過農戶區時,可以向農戶購買農作物。
漁護署籲市民參觀時要愛護生態
有農戶反映,公園開放後,星期六日的訪客增多時,曾有市民踩進農田「打卡」,破壞農作物,他們要圍繞農地豎立警告牌,以防農作物被訪客踩踏。亦有農戶表示,曾兩次於夜晚被人掘走農作物;另外,亦有市民於公園使用無人機拍攝,會嚇走雀鳥。

漁護署指,公園內已訂立訪客守則,包括切勿採摘或損毀植物,不可干擾或餵飼野生動物,呼籲市民參觀時要愛護環境、遵守訪客守則,保護生態。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開幕首月吸引約5000名訪客 蘇楚淅攝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開幕首月吸引約5000名訪客 蘇楚淅攝
塱原的瀕危「禾花雀」數目增加了兩倍 漁護署提供
塱原的瀕危「禾花雀」數目增加了兩倍 漁護署提供
夏天時可看到雀鳥於植物間孵蛋 漁護署提供
夏天時可看到雀鳥於植物間孵蛋 漁護署提供
漁護署分批種植稻米以吸引雀鳥覓食 蘇楚淅攝
漁護署分批種植稻米以吸引雀鳥覓食 蘇楚淅攝
漁護署打造各種生境迎合不同物種需求 蘇楚淅攝
漁護署打造各種生境迎合不同物種需求 蘇楚淅攝
市民可向農民購買農作物 蘇楚淅攝
市民可向農民購買農作物 蘇楚淅攝
夕陽映照於池塘 蘇楚淅攝
夕陽映照於池塘 蘇楚淅攝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