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板塊已經自去年下半年起,回撤近一年之久,無論是回調力度還是時間,都是過往十年內罕見。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更是自最高點下跌幅度一度達到50%。
這波醫療保健板塊回調是否已經到達底部區間?下半年,“吃藥”行情是否能夠重現?
01
跌宕起伏的上半年
今年上半年,醫療保健表現並不如意。
根據WIND數據顯示,醫療保健板塊在A股市場一級行業中排名第22位,港股市場一級行業中排名第19位,投資收益分別為-13.08%以及-14.11%,均跑輸同期大盤表現。
歸根究底,醫療保健板塊回調原因,主要來自於外因和內因兩個層面。
一方面,外部因素上來看,受到全球系統性風險因素擾動,醫療保健板塊回撤嚴重。
在受到美聯儲縮表和加息影響,避險情緒持續發酵,交易活躍度下降,美股生物科技類企業表現較差。根據彭博數據顯示,全球生物科技股票接近超賣狀態,包括標普和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較一年前的峯值下跌約50%和30%,如下表所示,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市銷率為4.6倍(較歷史十年平均值7.1倍低2個標準差),目前估值已經進入底部區間。
反觀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擾動因素(如利率上升),使得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加強,整體市場情緒偏好趨於謹慎,醫藥醫療板塊也處於超賣水平(MSCI中國醫療指數/恆生醫療保健指數從52周高點下跌約50%/50%,與NBI指數/XBI ETF相比下跌 30%/46%)。
另一方面,由於“醫療保健牛市估值消化+疫情受益估值消化+政策預期混沌加速”帶來的估值消化,造就了這波回撤力度較大的內在原因。
距離第一次創新藥浪潮啟動已有2-3年時間,市場開始選擇甄選“精細化優質創新”與真正意義上的“進口替代”逐步取代“泛泛創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抗疫相關板塊與個股在醫療新基建的大前提下實現業績與股價同振的戴維斯雙擊。隨着疫情進入常態化,疊加市場對於政策變動敏感程度加大,帶動整體板塊開始回調。
02
走出“至暗”,重拾美好
在內外因素共振下,整個創新藥產業鏈經歷了從“股價下跌 → 融資下降→ 股價進一步下跌 → 融資進一步下降”的負向循環的“至暗時刻”。
不過令人可喜的是,從今年 6 月開始,隨着美股 XBI 指數領先於納斯達克企穩、港股恆生醫療保健指數的底部反彈,創新藥融資也開始出現邊際改善,重拾美好格局。
根據平安證券預測,後續醫療保健市場可能逐步從過去一年的負向循環,進入“股價修復 → 融資邊際改善 → 股價進一步反彈 → 融資繼續改善”的正向循環之中。
一方面,在外部因素上,最近的經濟數據可能表明通脹預期走弱(如美國6月份PMI增速放緩,經濟衰退擔憂加劇),帶動市場可能重新評估美聯儲是否會繼續激進的緊縮政策。根據招商證券預測,如果市場繼續觀察到通脹方面的進展,並且預計的加息節奏在2023年急劇放緩,那麼22 年下半年生物科技股將會走強。
與此同時,國內疫情也正逐漸好轉,多地開始復工復產,修復反彈行情開啟。港股申萬醫藥生物板塊開始出現邊際改善,走出深V反彈趨勢,最大漲幅超過20%,跑贏同期恆生指數。
03
藴藏機會的下半場
展望下半年,跨過“至暗”時刻的醫療保健板塊,估值正在逐步迴歸到相對合理水平,投資機會正在顯現。
首先,在政策大方向上,“創新”思路“不變”。
2022以來,由國家九部委聯合發佈的《“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多項重磅文件均從頂層設計的維度在生物科技、醫療器械、中醫藥等領域推進創新。創新將持續成為醫療保健行業的核心發展驅動力。
其次,從領域上來看,可以關注“疫情復甦+穿越醫保”主線的“變化”。
伴隨着醫藥估值迴歸,筆者認為,可以聚焦板塊的業績和估值匹配度。展望下半年,未來醫療需求逐步復甦,在醫保壓力常態化和後疫情時代,重點關注“穿越醫保”、“疫情復甦”兩大大主線。
一方面,未來,醫保壓力將成為常態,尋找“穿越醫保”品種是關鍵。西南證券指出,下半年可以尋找自主消費品種比如中藥消費品、自費生物藥,醫美上游產品、部分眼科器械、重磅二類疫苗等。與此同時,藥械企業通過“持續創新+國際化”有望穿越“醫保結界”。
另一方面,隨着疫情進入常態化,可以關注疫情後需求復甦主線。主要包括中藥、醫療服務、CXO、血製品、藥店、創新藥/械等板塊,中藥板塊持續受益“政策邊際利好+產品提價+國企改革”三重利好,中藥板塊尤其是中藥消費品、中藥獨家基藥品種等具備相對收益。
04
優秀的指數可以成功穿越牛熊
那麼,在“變”與“不變”中,是否有同時具備兩者主線,且性價比高的投資機會呢?其實答案是很明瞭的,即優秀的指數可以成功穿越牛熊。
對標從美股生物科技板塊的經驗可以得到的啟示是,醫療保健板塊長坡厚雪,總能笑到最後。在過去15 年中,標普生物科技絕大部分時間跑贏大盤,最高收益也曾達到過 1,031%。
如今,美股生物科技板塊已大幅跑輸整體市場,幅度已接近歷史極值,由於美股一向是港股生物科技板塊的主要對標對象,美股的潛在後續反彈也將一定程度上將引導港股的情緒回暖。
在此環境下,恆生醫療保健指數估值更具有吸引力。
原因一:覆蓋面更廣,追蹤生物科技前沿企業。
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是緊密追蹤醫藥行業發展的指數。以恆生綜合指數成分股為樣本空間,選取其中主營醫療保健業務的75只個股,細分行業覆蓋醫療保健設備、藥品、生物科技、醫療及醫學美容服務等,以反映港股市場上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
編制方面,恆生醫療保健指數的主要權重行業為製藥、生物科技、醫療保健技術,與A股醫藥指數行業結構基本一致。截至22年7月12日,恆生醫療保健與申萬醫藥指數行業分佈情況整體一致、權重配比相似,能夠準確緊密追蹤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亦可捕獲優秀但未在A股上市的醫療保健公司(如眾多優秀的Biotech,Biopharma甚至Big pharma企業)。
原因二:安全邊際高,性價比高,底部反轉邏輯強。
當前恆生醫療保健行業PB(TTM)為2.81倍,分位點為36.15%,在過去五年曆史估值中樞以下,估值並不貴,安全邊際高。此外,相較於A股醫藥指數,恆生醫療保健指數在近半年中回撤幅度大,估值出清力度強。由於近期復工復產修復行情開啟,反彈力度更大。
原因三:業績增速更預期高,向上彈性足。
根據浦銀國際預測,受以下因素推動:(1)隨着港股18A 和上海科創板的開閘,越來越多創新力強、業績增速高的公司在過去三年內成功上市、推動板塊整體盈利預期上調;(2)原有藥械企業創新管線推進、消費型醫療公司受益於國內消費升級,盈利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作為囊括眾多創新能力強、業績增速高的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有望在修復行情中展現十足的彈性。
值得注意的是,博時恆生醫療保健ETF,作為市場上唯一一款追蹤恆生醫療保健指數的ETF標的,能夠“一鍵打包港股醫藥核心資產”。早在5月時博時恆生醫療保健ETF已經超出市場反彈節奏,率先開啟估值修復行情,並且大幅跑贏同期恆生指數表現。
05
小結
陸游曾在《遊山西村》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説上半年的醫療保健板塊讓眾多投資者“疑無路”,那麼下半年的這波反彈,又彷彿“柳岸花明”,發生轉機。
正如天風證券所講的,“實際上,政策和基本面的悲觀預期已基本反映在股價裏,積極的邊際變化正指引醫藥板塊走出底部區域,當下是戰略佈局醫藥板塊大級別底部的時間。”
將時間拉長來看,中國生物科技行業整體還在發展初期,作為國內醫藥政策紅利和巨大未滿足的臨牀需求的最直接受益者,醫療保健行業在較長的時間範圍內仍是一個容量巨大、可以允許百花齊放的藍海,其中,優秀企業也有望走出十年長牛的走勢。
而作為投資者能做的,就是尋找優秀的標的,穿越牛熊,靜待花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