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而言,評價紀錄片被劇情片更加需要思考,畢竟作品涉及現實層面。
我並不是《試當真》粉絲,但短片版的《公開試當真》也有曾追看。但當你有曾追看短片版時,卻就更覺電影版的不足之處。短片版顯然由阿康為核心,從準備迎戰的過程再度審視公開試制度。惟直至電影版,阿康的存在被不斷削弱,弄得每個人都來三言兩語評價一下公開試一樣,但就只有林溢欣一人對公開試的評價較為有探討性。對於阿康的失焦其實影響甚多,試想著一套探討公開試的紀錄片,就單純草率地紀錄一個「臨急抱佛腳」的學生,會否缺乏全面?會否造成「我成績差所以要鬧公開試」的如此局面?
相信短片版亦有曾避免如此情況,許賢的加入令整個紀錄過程變得立體,兩人本來的對比充滿戲劇,代表住不同的時代以及不同的考試制度,甚至可以引伸到兩者的家庭對於成長的影響,許賢媽媽因為考試要求許賢放棄乒乓球,阿康父母則任由阿康參加各類活動,甚至校花校草選舉。但偏偏電影卻在如此強烈的對比當中輕輕擦過,多得許賢媽媽在極少的篇幅之下仍能表達出令人感觸的情感,才為電影挽回更多。
對於紀錄片評價要謹慎在於,往往太容易直接批判畫面中的對象,卻忽然了中間有人剪接著整個過程,亦則是眼中的現實其實已被剪輯。張叔平從四個多小時的片段剪成《公開試當真》,一開始應該並無打算剪成長片的拍攝手法似乎早就註定影響電影版的水準。
林溢欣當中強調「搏盡無悔」的盡,《公開試當真》卻難以見證阿康的「盡」,從考試結果而言你並不能完全否定阿康的努力,但當「盡」完之後,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從中反思?又有什麼值得敲問當今的考試制度?顯然從阿康的線則難以表達,唯有許賢的線表達得尚算完整,而結果觀眾似乎都只能見證一個「過程」並夾帶自身對於公開試的經歷離場。
▼Follow themovietravell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movietraveller?igsh=MW51am9oejN2YmlkNg%3D%3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