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港講巨星】洛楓《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禁色的蝴蝶,何以仍在飛舞?

德尼思化

發布於 2024年04月01日00:00

「由過去細節,逐日逐月,似殞落紅葉,難以去撇脫,一身鮮血,化做紅蝴蝶。」張迷學者、詩人洛楓說,這首歌彷彿預言哥哥之死,每次重聽遺作〈紅蝴蝶〉都令人心驚膽跳。

4月1日,張國榮化做紅蝴蝶從天墜落,生命看似結束,死亡如畫家的最後一筆,使他更傳奇、戲劇,美麗不隨年月消減。一瞬即逝的流星,透過藝術永留人間。

二十年過去了,喜歡哥哥的人看似愈來愈多。他留下的歌曲、電影演出已成經典,雖則談者眾多,但到底張國榮為何吸引?洛楓即指,香港幾無學術的明星研究,多為斷句殘章。

因此,她著述《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2008年出版,自言幾無先例可循,從零開始。格楓從精神分析到性別理論等,重新詮釋張國榮,為我們揭開他的異質存在、死亡意識等面向。

所謂「禁色的蝴蝶」,是指張的精緻、脆弱、斑斕、玲瓏、驕傲和喧囂,但卻是被禁絕、禁忌和禁棄的色彩,這色彩不流於世俗,所以為世不容,如同達明一派的歌曲唱道:要寄生在「某夢幻年代」或「染在夢魂外」,只有胸懷開闊、目光寬大的拈花者才能明白知曉。

香港看似開放自由,實質文化傳統保守。洛楓眼中,張國榮最特別在於性別多元,展現出前衛形象,乃刻意為之的嘗試,亦因此備受社會批評,承受前無古人的沉重壓力。

張國榮演藝事業可大分為前後兩階段,前者是在1989年,暫別樂壇轉戰電影,第二階段即為復出演唱,期間〈夢到內河〉因涉及同性題材,MV遭投訴禁播,前後差異巨大。

如果說前期的張是以一個「異性戀」的壞情人姿態建立自我、吸納市場、凝聚觀眾的視線,那麼後期的他卻是性別多元的現身,而且走向非常激烈開放的地步,對於這種轉變,張不是被動的,而是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

前期,張國榮以異性戀的壞男孩示人,而後期則呼應香港性別運動的掘起,及有市場觀眾為基礎,展演性別流動,包括性別易裝、雙性宣言、自我實踐等。

此一華美典範,鼓勵了華人的同志圈。洛楓認為這除了張國榮的才華、自我意識,也和香港西化殖民、流行文化工業興盛、沒有國族包袱等背景配合,才有奇葩誕生。

較適當的說,我是雙性戀者……我喜歡電影《亂世佳人》,而且我喜歡Leslie Howard,這個名字可以是男的或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歡它。

《時代》雜誌訪問張國榮的洋名源由,他坦誠敢言,直指自己是雙性戀者。就像他演藝事業的男體女相、混融男女,最明顯乃張揚和引人遐想的衣著風格。

例如2000年《熱情》演唱會即成性別戰場,張國榮的多元服裝打扮,觸犯社會禁忌,酷兒異色的情慾景觀引來傳媒恥笑,也埋下了日後化做紅蝴蝶的原因之一。

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呢一年來好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冇做壞事,為何這樣?

林夕曾撰文後悔為哥哥寫下太多悲涼,這麼多勾引聽眾眼淚,沒有關心他的心理健康,又有甚麼意義?而洛楓書中則有整個章節談媒介殺人,分析香港傳媒對張國榮的負面報導。

例如查小欣在哥哥死後的電台節目言,反對自殺、同性戀,不要貪得意嘗試。傳媒不止生前批評,連死後也責難敗壞風氣,同時妖魔化抑鬱症,對精神病充斥歧視。

梅艷芳受訪時指,傳媒生前不放過他,在其死後仍然如此,希望還張國榮公道。這或許一再反映,張國榮前衛的成功,反招惹狗仔隊獵奇、偷窺、口誅筆伐傷人。

在上海的朋友毛尖寫道:張國榮的結局「似乎不能更完美了。我們會慢慢老去,變得跟《胭脂扣》裡的十二少那樣可恥又不堪,而他,則加入了天使的行列,完全地從時間中獲得赦免。其實,應該說,很多年前,他就開始免疫於時間了,除了變得越來越淒迷,越來越美麗。」

哥哥之死使生前諸種對抗,變成傳奇。洛楓認為環顧香港及海外的華人地區,他的性別越界與藝術境界,無人能及,其短暫的、一瞬即逝的,成就至美。

書末引用作家毛尖追憶哥哥如何影響你我:人活得太久,難免老而不死,歹戲拖棚,唯獨張國榮能夠從時間中獲得赦免,超脫世俗的腐蝕,二十年後更顯淒美。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

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