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大家看YouTube時有否這樣經驗,本身沒有預定要看甚麼影片,只是純粹指頭在顯示屏滑動,卻被某些標題吸引,誰知看了影片幾分鐘,甚至十餘分鐘後,才發現根本與標題的期望不乎,標題相關內容僅佔數秒,隨時一下走神便錯過了。這種「標題黨」文化,在報章也常見,上週看到關於港交所研究下調大價股每手交易股數可行性的報導,標題卻扯到「東升西降」之上。更攪笑是除了在標題,報導內容再無看到「東升西降」一詞,如此寫作手法實在耐人尋味。
「標題黨」的書面翻譯是「誘餌式標題」(clickbait),常見於網絡上,故意用較誇張、聳動的標題或封面圖片,吸引網友點擊觀看文章、影片或帖文,不過內容與標題完全無關,或是極少相關。「標題黨」文化早於十九世紀美國新聞業便存在,被稱為黃色新聞學 (Yellow journalism),報導手法傾向用大字號煽動性標題,對不甚重要的新聞加以渲染、誇張,更甚者是大量採用未經授權或真實性可疑的圖片,或捏造採訪及訪談記錄。這種新聞學的歪風,後來更演變成事情可以從來沒有發生,直接發佈「假新聞」。
「黃色新聞」在新聞史上成風,源自19世紀末美國兩位著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的競爭,以1883年普利策從傑伊‧古爾德(Jay Gould)手中收購《紐約世界報》揭開序幕。他的策略是主攻犯罪和社會運動以煽情手法報導,為《紐約世界報》帶來大量讀者,隨之廣告收入財源滾滾來。普利策雖取得莫大成功,但其做法被同業視為「不講武德」。普利策繼續我行我素,到了1892年早晚兩報共賣34.7萬份,並於報章上連載漫畫,始於1895年的《霍根胡同》一個人物「黃孩子」(Yellow Kid),是世界第一個彩色漫畫,也是「黃色新聞」起源。
漫畫透過「黃孩子」的見聞反映社會上出現的暴力、粗俗和嘲諷,當然不乏誇張方式諷刺時弊,並對政界和商界影射和抨擊。後來赫斯特掌舵的《紐約新聞報》重金挖角「黃孩子」整個創作團隊,《世界報》和《新聞報》同時出現黃孩子「鬧雙胞」,普利策指控赫斯特侵權而對駁公堂,期間雙方在自己的報章作出大量刺激性報導,摻雜了不少主觀並帶有人身攻擊,以及未經核實的內容。由於此局面源自「黃孩子」,因此後稱「黃色新聞」。兩人對駁公堂未分勝負,卻因讀者對「黃孩子」失去興趣,最終在1898年功成身退。惟「黃色新聞」的文化繼續發酵,至今中外媒體則進化至「標題黨」繼續「發揚光大」呢!
金缸經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
密切留意BossMind動向!立即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