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熄燈睇戲】《日麗》: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一封遲來的真摯情書

德尼思化

更新於 2024年02月01日15:16 • 發布於 2024年01月31日23:30

幼稚時害怕同儕孤立,少年因愛侶傷心落淚,成年之後驚覺那些習以為常的親情,原來才是最難解的關係。因為,我們過去從未學會如何看清他們的臉龐,等到長大卻已經來得太遲。

2022年,蘇格蘭導演Charlotte Wells的首部電影《日麗》(Aftersun)上映,故事講述在陽光明艷的夏季,年輕的父親Calum在其三十一歲生日前夕,帶著聰慧的女兒Sophie到土耳其度假。電影幾無戲劇情節,沒有講求刺激有趣,偏偏能令你我目不轉睛,注視父女日常的真摯動人,以及隱藏在黑箱中閃光舞動的模糊身影。

這分明是Charlotte的情感自傳,如此獨特私密,卻勾引了許多人的眼淚。我們融入電影的氛圍,也像成年的Sophie坐在沙發觀看般,再度回憶那份屬於自己的甜蜜,同樣懂得品嚐現實殘酷、苦澀,重新審視那種你我都曾有經驗而未能覺察的樣貌。

一、陽光背後:事業愛情兩失意的成年人

「我無法想像四十歲的時候,能捱到三十歲就已經是驚喜了。」

「一旦你離開長大的地方,你就不再屬於那裡了,但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去向何方,你可以前往你想生活的地方,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日麗》的起始,並非始於Sophie童真地形容父親即將邁入一百三十一歲,提問他過去如何想像未來的時候。當我們看到電影尾段,才發現是成年的Sophie在電視機前倒帶,重新播放當年以DV攝影機拍下這一場父女土耳其的盛夏旅程。

一切源於Sophie生日,遭嬰兒吵醒,面臨生活、年齡的壓力,她決定坐在沙發前觀看父親的身影。這一場看似親子歡樂的Aftersun背後,指涉了現代社會成人的殘酷,諸如三十而立、撫養小孩等種種沉重的負擔。Sophie在多年後觀看的此刻,才真正體會到父親到底有多痛苦、壓抑。

為人父母,都希望能夠成為子女尊敬、仰賴的對象,不想讓他們對自己失望。更何況Calum,他與Sophie的母親分開,平常沒有什麼時間與愛女相處,難得Sophie放暑假才能抽空與他一起到土耳其旅行,當然希望讓她在這段時光過得滿足快樂。

可惜現實往往千瘡百孔,Calum事業失敗,曾經想過要開咖啡店但不了了之,說打算和朋友在倫敦開工作室,卻連要做什麼也不清楚。他盡其所能,也只能安排士耳其窮遊,酒店房間只有一張床,附近設立建築工地,聲音嘈吵。別人都有手環能隨意拿飲料,他們反要在晚宴時吃霸王餐逃離現場。

旅程這麼無趣,大部分時間都留在渡假村,Calum只好安慰女兒說:We go somewhere else next time。

除了事業,Calum的愛情也落空,新的對象找回前度,而女兒更問他:為何你和媽媽都不在一起,仍舊說愛你?Sophie後來說,曾經誤解他們將會結婚,讓她一度非常開心。縱然女兒再早熟體諒,Calum這種想盡力做好父親角色的人,想必自責得難以想像。

因此,他在露台抽煙,擺動身體;漫長鏡頭的失眠,時鐘由0308跳至0309;累得昏倒在游池的躺椅,要女兒叫才醒過來;在Sophie沒有接到昂貴的泳鏡時生氣,反而女兒安慰自己⋯⋯

Calum甚至在情緒繃緊時,拒絕女兒上台唱歌的邀約,令Sophie愈唱愈悶悶不樂,那首R.E.M的〈Losing My Religion〉:「That’s me in the corner/That’s me in the spot-light/Losing my religion/Trying to keep up with you/And I don’t know if I can do it」,正是道出他內心的寫照。

就像他在船上脫潛水衣時,偶遇一位同輩的土耳其人,教導Calum運用小秘訣脫衣。相比這人的年青有為,遊歷四海甘心回到家鄉,與老婆即將迎來嬰兒,自豪地說沒想到能在四十歲前完成這些事,他就像整個人生都卡在夾縫,不懂得活得成功的應世秘訣。Calum自愧不如,「我無法想像四十歲的時候,能捱到三十歲就已經是驚喜了。」

有一幕,Sophie床上躺卧在父親的大腿,他溫柔地撫摸女兒的前額,回應她對「家」的提問,解釋自己從未感到擁有家鄉,蘇格蘭不夠陽光,喃喃地訴說,你還有時間,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成為你想成為的人⋯⋯Sophie當時聽不懂另一層意思,他其實是說,自己就是那個已經沒有時間,沒有可能,沒有未來的人。

要到許久許久之後,她才聽得懂背後的深意。

二、永恆時差:子女無法理解當下的父母

「我喜歡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就算不在同一個地方,也算在一起了。」

「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去什麼地方、參加哪些派對、跟哪些男生交往,嗑了哪些藥……不去做也沒問題,但做了要說。」

Sophie早熟、聰慧以及體貼,但年齡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高牆,為人子女永遠只能目送父母的背影。畢竟,當我們可以追上去時,他們也早已不留在原地,直至終點。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他們經歷過我們的階段,而我們只能不斷發現,哦,原來他們以前是這樣思考、感受一切。

由朱自清〈背影〉起等無數親情名篇,其實都不過反覆告訴這層領悟。全因你我都擺脫不了宿命,才讓這些故事在時間之河一直流傳,一直感動人心。《日麗》讓觀眾看得最心痛,正是Sophie與Calum由始至終存在著溝通的落差,就像我們的人生。

Sophie才十一歲,正值窺探成長的年紀,但那只是一個發光的門孔,就像她在廁格內聽到外邊的女生談論昨天幫男生手淫,透過木門的小圓洞看見那位女生的手。她呼醒了熟睡的父親,跟他說,我想玩天上的滑翔傘。Calum回答,你還太年輕了。世界太多必須成年的規則,就算破例啜一口啤酒,始終都是不好喝。

對的,我們童年時也是透過不同破洞,嘗試接觸世界,了解別人和自己。Sophie很愛操控父親的DV攝影機,經由鏡頭看見捕捉Calum的身影,她心目中那位無與倫比、勇敢的獨臂戰士。這部電影,搖晃的第一身鏡頭,不止是表層呈現未經修飾的情感,更象徵了Sophie看不見、放大、縮小以至偏移了父親真實的形象。

回到電影重複了兩次的一幕,Sophie手持攝影機追問父親即將生日的感想,好奇他在同年十一歲時,到底如何想像自己的人生,當時怎樣渡過生日。Calum要她關上了攝影機才肯回答(我會錄在我的小腦袋),將攝影機放在電視右邊,電視左邊則有一塊鏡子。這種配置,一是訴說父親關閉鏡頭才會呈現真實,二是加強女兒始終局限在不同鏡面的折射觀看他。

更不必提,那些刻意擺放的太極、冥想書籍,都是女兒不曾了解,形容是荒謬慢動作的奇人怪事。同一片天空,但他卻有她未曾看到的烏雲。Calum要女兒什麼都跟他說,因為他都做過了;相反的是,她還沒經驗自己的事,所以什麼也無法訴說。

她最接近Calum的一次,是在感到沮喪、失落時無意中道出父親的心境:你有沒有感受過,當渡過美好的一日之後,忽然什麼都不想做,覺得自己正在沉沒⋯⋯Sinking,是Calum在整部電影反覆呈現的死亡象徵,恰是在這場戲後,一幕看似莫名奇妙的毛衣隨著呼吸起伏,其實暗示了他痛苦得幾乎窒息,而沒了呼吸未嘗不是解脫。

Sophie在玩水後自拍攝影,形容剛才有章魚在自己的頭上,笑得燦爛。她說,父親去了潛水,但他說了一個大話,他根本沒有潛水證。Calum他不斷在玩命,例如巴土駛過大聲按喇叭、站在欄杆的邊緣張開雙手等,都是從未想過死亡的她所不曾懂得。

最為我們驚恐,幾乎已經等同死亡的一幕,發生在Sophie生氣父親不願同台唱歌,諷刺他根本沒錢讓她學唱歌。兩人各自行事,Calum行入黑夜的大海,久得幾乎說服了觀眾,他自殺了。這些強烈的意象,暗示了他終究沒能和Sophie再次旅行。

永恆時差,Sophie屬於期待成長,探索男女關係,相信生日必定快樂的小孩;Calum不想再長大,世界太多責任與期待,寧願結束自己的人生。她召集眾人向著在高處的他高唱生日歌,〈For He’s a Jolly Good Fellow〉,一個快樂的好人。

而下一幕,他正在嚎啕大哭。

三、最佳假期:致你一封遲來的情書

在我收筆之前,我還未能解釋清楚的是:《日麗》到底有多切身。當然,大多數電影都是個人的,但這部電影尤其如此。我想表達的精髓,就在螢幕上的十四萬五千四百四十格畫面中。這部電影的確是虛構的,但它蘊含了屬於我的真實與愛。照片、影片……不同類型的記錄,都包含在影片中,因此很適合我在這裏附上照片,這是這部電影的起點:我與父親的照片。每張都是單人照,因為在那個還未興起自拍的時代,我們倆的合照很少。當時的我大概十或十一歲,是電影中蘇菲的年齡。我爸爸是三十一或三十二歲,比現在的我還小一點。我們正好在土耳其。 — — 導演Charlotte Wells

《日麗》是一首蕩氣迴腸的抒情詩,先是讓我們看見父女真誠的互動,再揭示兩人溝通落差的遺憾,又不止於哀傷而已,其中蘊含至深感情,以至Sophie終究藉由錄像認識了Calum,甚或有諒解的可能。

雖則Calum困苦,他仍付出一切盡力讓Sophie可以擁有美好的夏季,就算精神再大壓力,也盡量隱藏;就算再貧窮,也願意買下昂貴的心頭好毛毯,並在後來見於Sophie成年的地板。他向女兒解釋每張毛毯的條紋都有獨特故事,屬於象徵主義。這種隱藏真意的特質,恰和Calum一樣,也是他鍾情毛毯之因。這張毛毯,等同了將自己留給Sophie,陪伴她。

而攝影機最實際的用途,Calum帶來旅程的原因,不就是最簡單直接的功能,留念、流傳嗎?無私的父親,想盡方法舉起攝影機,希望能令女兒擁有最亮麗的回憶,讓她在日後的未來可以隨時與他相會。這些記錄,都是父親致給女兒的情書。

Calum有兩幕傳承令人動容。第一幕是他執意要教Sophie防身術,難得嚴肅地對她說教,叫她一定要學會,否則有人來攻擊她怎麼辦呢?第二幕則是Sophie模仿他的動作,Calum刻意轉換成太極,告訴她「舉起、放下、吐納、閉氣」,山色明媚,鏡頭角落的牌子寫著「We know the perfect place」,父親教導如何女兒應世、活在當下。

成年的Sophie在觀賞錄影時,會否憶起那刻的快樂、滿足與平靜?彷彿就是Calum逆時空走來,告訴她,生活再多壓力、挫敗,仍然可以跟著我一起做這些奇怪的慢動作。就像那時候,我們互相為彼此擦臉,都在對方的身邊。

假如那個在她心中永遠保留三十一歲的他,真是離開人世,童年的Sophie想必有所困惑、傷心和憤怒。你為什要離我而去?唯獨自己也經驗到人生的日暮,透過重看錄影,才多少解答了難題吧。

像是要彌補未能和女兒同台唱歌,父親在旅程最後夜晚邀請她一起跳舞。(鏡頭不斷閃現Calum在黑房狂飆的身影,成年Sophie走近他。)女兒緊緊擁抱父親,就像是最後一次。(Sophie抱緊Calum,希望能令他停止再瘋狂地跳動,最後只能看著Calum跌落深淵。)

I love you very much never forget that,是他寫給她的明信片。最後一舞的歌曲,是Queen的《Under Pressure》,正向你我訴說愛的重要:「The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And loves dares you to change our way of/Caring about ourselves/This is our last dance」。即使結局未必完美,父女的愛不容置疑。

Sophie從踏入酒店開始,就已經拿起一本看似深奧的厚書翻閱。後來有幕,Calum和她一牆之隔,色彩明暗反映了兩人的精神狀態,他弄著受傷手臂的石膚,Sophie抱怨看不太懂這本書,他說:堅持下去吧,你最後會喜歡的。就算成長的過程再痛苦,了解的距離再遙遠,正因如此艱辛,才更彰顯愛的珍貴。

正如Sophie形容:This is the best holiday。我們看見最後機場的錄像,女兒對父親的依依不捨,不斷說著Love you,反覆回首揮手,這是她最美好的夏日假期。

我最喜歡《日麗》的鏡頭,是Calum和Sophie最後晚餐時合照,一直聚焦在桌面即影即有的底片,隨著時間之河流轉,在兩人閒談說笑間,影像開始漸漸清晰,漸漸看見兩人的笑顏。縱使父母子女存在永恆的時差,不代表這份感情磨損衰減,反而隨著雙眸定睛注視,變得更加動人,更為厚實。

就像導演Charlotte Wells的父女照,日積月累的力量,最終化為一封致給世人的情書。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

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