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多項服務明年起調整收費,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表示,方案出爐後,較多中產人士關心新增的「封頂」機制,相信安排有助減輕他們的醫療負擔,避免「一夜致貧」。
他解釋,中風和癌症等有年輕化趨勢,即使是中產,萬一遇上突如其來的重病,可能要經常覆診、數月抽血或接受一次磁力共振檢查、長期住院等,一旦要服食標靶藥等自費藥物,每年或需花數萬,甚至十多萬元醫療開支,負擔相當大。他又指,除了「封頂」機制,自費藥物制度亦會引入共付概念,即由醫管局和病人共同承擔開支,相信亦能減輕患者負擔。
難再就公共醫療融資進行公眾諮詢
林正財在本台節目上,被問到當局為何未有就今次改革進行公眾諮詢,以及行會是否在當局有定案後才獲通知安排,他回應指,公立醫院收費改革是「大藍圖裡面的一塊砌圖」,另外還包括基層醫療發展、私家醫生收費透明度、引入專業人員及藥械等,目標是讓整個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
林正財談到,公共醫療融資改革相當複雜,除新加坡外,全球並沒地方做得好。他指,政府過去二、三十年,曾數次就醫療融資改革進行公眾諮詢,不過每次都失敗;時至今日,亦很難再就此進行公眾諮詢。他形容,港人意見已相當清晰,普遍不希望將錢儲在庫房,有需要時才用作醫療支出,亦反對強制醫保制度,因此有需要將收費模式作為工具,引導市民改變求醫習慣。
他又指,醫療服務收費的細節相當技術性,背後牽涉很多數據,相信政府和醫管局已花了很多功夫思考,會在5年內循序漸進推行,市民亦可繼續表達意見,從而不斷微調落實安排。
有醫療集團表明有意重推24小時門診
被問到新收費明年實施前,政策是否仍有調整空間,林正財表示,多項行政措施落實後,仍可再「細化」和微調,鼓勵大眾多提供意見。
至於當局應否賦權急症室護士,可將非緊急病人分流至門診,他就指,部分國家地區的確會採用這項做法,「在門口趕病人走」,但港人多年來已習慣現有安排,形容要逐步推行。他又說,急症室新收費與「市場價」貼近,部分醫療集團已表明,日後有意重新經營24小時門診服務。
顧問醫生鄭志雄:認同病人未必懂分辨病情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急症科顧問醫生鄭志雄表示,公立醫院急症室對上一次在2017年加價,實施首年求診人數下跌約5%,但往後數年變化不大,相信是由於與私家醫生收費水平仍有一段差距。他說,目前難以具體說明今次加價效果,相信醫務衛生局和醫管局會密切監察變化,定期檢討。
鄭志雄在本台節目指,絕對認同部分病人未必懂得如何準確判斷病情嚴重性,但一些明顯不屬於急症範疇的問題,例如傷風感冒、肚屙、輕微拉傷等輕症,甚至取病假紙等,就不應該到急症室求醫。不過他強調,並非叫病人「有病都不要去急症」,若有「灰色地帶」,例如心跳加速,仍應交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評估,包括進行心電圖檢查。不應因擔心濫用而延遲求醫。
急症分流制度成熟 分流護士經驗勝病人
鄭志雄又回應分流爭議的問題,指病人的想法,可能會與醫護專業判斷有落差。他強調,現行的分流機制由1999年沿用至今,亦有多次改善,已相當成熟;負責分流的護士,必須有一定年資並經過評核,評估病情的經驗和準成度,一定勝過一般病人。
他認為,要持續加強公眾教育,包括教導市民適時求醫。他舉例說,有傷風感冒的病人,可能打算吃完晚飯才求醫,但之後就發現診所已關門,最終沒辦法之下唯有轉到急症室求診;這類情況下,病人事實上應預先計劃,如有不適,應盡早向家庭醫生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