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位於九龍城的影藝戲院,宣布於8月26日結業後,它成為繼MCL海怡、朗豪坊Cinema City、九展星影匯、總統戲院及嘉禾啟德後,本港今年內第六間結業的戲院。當中有受商場重建影響,有租約期滿,亦有易手個案,但更大原因都是生意額不足所致。
傳媒問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再有戲院結業是否代表香港電影業步入寒冬。他回覆︰「不能單從一間戲院結業,便說業界生意不好。」一間當然是個別問題,但去到六間就是社會現象。處之泰然可視為臨危不亂,但在燃眉之急就不容視若無睹。
近日,更有一位從事電影道具的手足,因長期開工不足經濟出現問題,未能付起連月租金,一時想不通與女友燒炭輕生。繼而爆出香港電影行近月來已幾近停工,曾獲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提名,近年於業內最為活躍的美指張蚊,亦宣稱自去年完成《飯戲攻心2》後,已有一年時間冇戲拍。
香港電影與內地關係密切,內地經濟環境不景,資金鏈斷裂亦迅速反應在電影業上。今年暑期,兩部港片《談判專家》及《海關戰線》,在內地上映票房都未能過2億人民幣,促使內地投資者已暗中表示,暫停投資港片的計劃。一個又一個警號經已響起,連鎖反應亦在身邊推撞,你還可不承認這是寒冬嗎?
自2004年,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涵蓋到電影業後,的確為港片帶來前所未有的盛勢,資金源源不絕令投資者全面開拍中港合拍片,縱有題材審批限制,仍樂於擁抱這個14億市場。
在計劃實行十年後,業內已有不少聲音指市場發展不應太單一,忽略了過去一直建立起的台灣及東南亞市場,可惜忠言逆耳,金錢順手,好一段日子大家都樂此不疲地拍同類題材。唯一泛起輕微改變的,是多了一些本土題材電影,加上政府的各方資助,無疑已應運出另一股浪潮,亦衍生出市場兩極化問題。
這是果,亦可視為今天市況的因,作品創作局限於某一地區性,令海外市場日漸萎縮。而去到新興的串流平台,內容更講求全球化,所以看到Netflix及Disney+兩大平台,都樂於跟韓國及台灣影視界合作,因為作品由題材到語言上,都較易涵蓋更多地區,偏偏跟港片只有零星花火,令大家在尋找新出路上面對另一幅牆。
當舊有一套不再奏效,大家面對一片肅殺同時,又是重新洗牌嚟過的好機會,無包袱地尋找新契機。當年台灣電影工業的死寂,比時下港片更甚,但今天看來都仍有發展空間,機會總比困難多。
撰文︰余建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upid.View
IG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Stupid.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