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未來城市:交通迷儲起半打舊巴士 寄望人工島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12月24日17:58 • 發布於 2022年12月24日20:30
阿天和P生在將藍隧道通車首日駕駛「熱狗巴」試車。(FF13. Photography攝)
阿天和P生在將藍隧道通車首日駕駛「熱狗巴」試車。(FF13. Photography攝)
鐵路博物館內收藏了51號柴油電動機車,圖攝於2017年。(受訪者提供)
鐵路博物館內收藏了51號柴油電動機車,圖攝於2017年。(受訪者提供)
九廣鐵路年代的「黃頭」電氣化火車(右)經過中期翻新成為東鐵「烏蠅頭」12卡車(左),退役後獲港鐵永久保留。(受訪者提供)
九廣鐵路年代的「黃頭」電氣化火車(右)經過中期翻新成為東鐵「烏蠅頭」12卡車(左),退役後獲港鐵永久保留。(受訪者提供)
澳洲悉尼巴士博物館今年年初舉辦香港古董巴士開放日,圖為駛過悉尼歌劇院的中巴ML1。(受訪者提供)
澳洲悉尼巴士博物館今年年初舉辦香港古董巴士開放日,圖為駛過悉尼歌劇院的中巴ML1。(受訪者提供)
阿天(左)和P生(右)2020年購入末代熱狗巴。(受訪者提供)
阿天(左)和P生(右)2020年購入末代熱狗巴。(受訪者提供)
黃弘曆(受訪者提供)
黃弘曆(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交椅洲人工島規劃有更多細節曝光,由兩島變三島,大眾終於能一瞻規劃概念圖。康文署近日向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更提及未來交椅洲人工島將會有交通博物館。籌建香港交通博物館的倡議自1980年代開始,但一直只聞樓梯響。現在終於有眉目,今年退役的「烏蠅頭」12卡港鐵列車是否有着落?交通博物館又對香港的交通文化保育有何幫助?這次我們找來鐵路迷和巴士迷一起想像他們理想的交通博物館。

鐵路博物館慘不忍睹

說到香港有關交通運輸的博物館,大眾或會想起大埔墟的鐵路博物館,至少可以看到、觸碰到舊火車實物,但鐵路迷批評鐵路博物館的資料錯漏、文物走樣,比起博物館更像打卡的「鐵路公園」。記者和香港鐵路發展研究組總幹事黃弘曆(Alex)到鐵路博物館走一趟,看看交通博物館可以如何汲取鐵路博物館的經驗。

鐵路博物館前身是舊大埔墟火車站,走進舊大埔墟站,右邊是展覽廳,講述自20世紀初期清朝政府與英方合作興建九廣鐵路,到2007年兩鐵合併至今的香港鐵路發展史,並列出火車、地鐵、輕鐵等模型,但今年退役、俗稱「烏蠅頭」的東鐵綫中期翻新列車的資料仍未更新,展板顯示列車仍然運行,也沒有展示最新型號的列車模型。Alex還指出展板內容其他資料不準確,例如輕鐵第一期列車並非退役,而是翻新。

百年車卡裝分體冷氣

鐵路博物館去年增置了1921年的313號蒸汽火車卡,但有別於館內其他加裝風扇的古董車卡,313車卡內加裝了分體式冷氣機,Alex批評這破壞了百年車卡的原貌,影響了文物的完整性。Alex認為交通工具是承載香港人日常生活片段的載體,一個好的實體展品應該要原汁原味,讓遊客有如穿越時空。他曾參觀1999年退役的「黃頭」火車,「車上面的廣告、塗裝、路線圖,仍然是1999年退役的模樣,那一刻是幾surprise,展示出來的效果,就好像一架時光機,鐵路的展品就應該要做到這樣的效果」。

館內另一架51號柴油電動機車亦廣受批評,51號機車於1955年開始提供服務,比較當年照片及現在,復修後的51號機車的「51」字樣闊度變窄,與原貌不符,而且因長期擺放室外展示,車身出現油漆起泡、有植物生長。館內擺放了7輛歷史車卡,但並非按車卡的年份順序或等級擺放,車卡內也沒有展板講述其歷史或結構特色,記者作為遊客,逛得一頭霧水。博物館不設導賞員或導賞耳機,導覽地圖也並非放在門口當眼位置,令人覺得館內指示不清晰、展品零散。館內曾設有列車情景模型,介紹火車如何行經大埔墟火車站,但已拆除,館內也甚少遊客體驗或互動展品。

Alex認為鐵路博物館有責任教授科普知識,如設置STEM活動教小朋友鐵路技術,「不一定要坐定定看舊片,有動態的活動體驗對小朋友來說其實是好重要的事」。他舉例,以規劃和基建發展為主題的展城館不時舉辦與城市規劃有關的講座、活動,講述歷史的同時也促進現代有關規劃的討論。展城館還設有參考資源區,讓有興趣的人逛完展區後再深入探索。「這個做法就可以照顧到不同程度、知識水平的參觀者,這就是博物館應該要有的角色,你讓遊客學到新事物,同一時間你可以照顧到一些對於這方面有興趣、有認知的人。」

理想的交通博物館是…

1. 人工島 vs. 北部都會區

有列車退役後,因為鐵路博物館空間不足,而未能獲安放展出,如「烏蠅頭」列車和「黃頭」火車,正由港鐵保存。要擺放到有紀念價值的退役交通工具,Alex希望交通博物館的空間能夠有如歷史博物館或科學館般大小。哪來的土地?「有心搵的話就會搵到,例如故宮館。」Alex舉例故宮文化博物館和M+證明只要政府有決心促進文化發展,明白保育交通文化的重要性,配合適當規劃,總會找到土地興建博物館和文化藝術設施。M+的管理模式也值得參考,可以用於交通博物館上。

政府現計劃在交椅洲興建交通博物館,但Alex反提議北部都會區,呼應香港交通的歷史。「香港交通最原始的需求,就是運輸於南北之間,甚至是來往深圳之間。」九廣鐵路分成中英兩段,連接九龍和廣州,「比起載人,更加重要的是載貨,加強香港作為轉口港的角色,從運貨的角度,交通工具對於香港的貢獻是非常之大」。交通博物館選址北部都會區更可以加快落成,不用慢慢等填海、規劃。「交通博物館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事實上香港已經有不同交通展品堆積在香港不同角落,單在這幾年都會出現好多退役列車,去到那時才有交通博物館的話,根本回應不及社會的需求。」

「熱狗」巴士車主、facebook專頁「松田株式會社」版主阿天也同意應選址北部都會區,「近年交通保育意識抬頭,應該趁這個風潮,政府更應該打鐵趁熱,嗱嗱臨選一個現成地方興建交通博物館,而不是選擇一個可能要等十多年才有的地方」。他擔心再拖幾年,交通博物館又淪為空頭支票。

2. 學英國動態保存

現時鐵路博物館擺放古董車卡只作靜態展示用途,不會再行駛,但在世界各地其他交通工具博物館,不少都會以動態保存方式保育交通工具,讓遊客搭乘古董車。例如日本京都鐵道博物館可以乘坐蒸汽火車「Steam號」,蒸汽火車每天行駛,年代最悠久的一輛製造於1914年;倫敦運輸博物館提供古董巴士導賞團,遊客可以乘坐1940年代的紅色雙層巴士游走倫敦市區,又舉辦「Vintage Bus Running Day」。香港古董巴士車主都希望交通博物館能夠參考,溫少基(Siky)擁有一輛珍寶巴士,不時開放參觀及巡遊香港。他說車要定期行駛才不容易壞,遊客親身上車體驗,比看展板的圖片和文字更深刻,「例如70年代之前,巴士引擎放在車頭,司機坐在引擎旁揸車就好辛苦,引擎好熱」。保育交通工具當然要示範交通工具如何行駛,才不失交通的意義,「你放靜態展覽,那麼不用放巴士啦,我搵道具部製作外殼就可以了」。

但在香港,退役巴士難以光明正大地行駛,Siky的珍寶巴士是全港唯一一架「攞正牌」出街的古董巴士。因為巴士退役後,原有的巴士行車證就會註銷,車主無法再為退役巴士申請牌照,不能合法行駛。如果想揸出街,只能掛試車牌,用作測試機件用途。Siky的珍寶巴士退役前,因巴士公司曾更改用途為流動辦公室,其行車證是「特別用途車輛」,所以不用註銷行車證。阿天和P生合資購入了一輛熱狗巴士,但他們的退役巴士行車證已被註銷。阿天說幸好他們有相熟車房朋友,「願意將試車牌授權給退役巴士用,或者車房派人幫忙把巴士揸出街,變相是試車、做一次機件測試,才有機會出街」。P生指試車牌不但不是名正言順揸出街,更加限制多多,「連車主、司機、乘客,只可以坐3個人,你見我們也不是經常出到街」。

阿天指要做好交通保育,除了交通博物館,支援民間保育、放寬退役巴士的車牌限制也十分重要,否則退役巴士只能留在博物館內做模型,也為民間保育古董巴士帶來阻力。P生估計民間私人購入的退役巴士超過100輛,狀態好的、能夠行駛的佔一半。車主花過萬元買車後,還要花時間、心機、金錢復修,P生總共擁有6輛退役巴士,每月花費過萬元租車位。「由2021年到現在,如果數旗下6架車,加埋已經維修了20幾萬,還未整完。」外國的私人退役巴士會收取參觀入場費或募捐,亦能夠申請資助,「外國keep的香港巴士為什麼這麼靚仔,因為當地有資助,車主當然要付部分金額,但至少不用全部自己付」。例如英國國家遺產彩票基金曾批出9.4萬英鎊資助慈善機構,復修一輛1975年的巴士。

3. 公眾監察 保育做全套

既然民間已經有不少私人珍藏的退役巴士,如果博物館需要展出巴士,阿天也願意和館方合作,借出自己的古董巴士。澳洲悉尼博物館有超過250名會員,會員會幫忙復修和借出古董巴士,博物館會舉辦展覽,以古董巴士接載參觀者,更在悉尼舉辦過香港古董巴士開放日,駕駛中巴ML1巴士行經悉尼歌劇院。Siky大感羨慕,「香港古董巴士節竟然喺悉尼搞,點解香港無?咪就係政策問題,為什麼香港政府唔容許,一個古董巴士行街係咪咁險惡先,外國都做到啦」。

阿天希望民間能夠有更多話語權,參與和監察博物館的管理,「由政府帶頭主動保育,他們的表現都會幾令我擔心收藏品落到政府手上的話,是否真的得到妥善保存、獲得展出呢?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望吓鐵路博物館的51號柴油電動機車」。Alex也同意保育應該由政府、民間、交通工具營運商一同合作,民間提供對交通工具熟悉的人才,如幫忙蒐羅和核實資料。「你要有公眾參與,甚至有公眾監察,才可以令到整個博物館更加有公眾性,亦都更加知道公眾究竟期望博物館會present到乜嘢出來。」

交通博物館只是第一步,要做好交通保育,還要培訓交通保育人才、其他保育政策支援、保育其他如交通相關的建築如石澳巴士站,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是否真的重視交通保育,還是只是把交通文化視為為明日大嶼裝飾的文娛設施。Alex指紅Van、電車、熱狗巴、「烏蠅頭」等具香港特色的交通工具,都值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政府未意識到搞交通博物館對於香港、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與其這陣子好多budget,去全世界不同地方宣揚香港、說好香港故事,其實你只要保存好啲香港文化,已經說好香港故事」。

【交通保育篇】

文˙ 朱琳琳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鍾錦榮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