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風險和回報:白禮頓、賓福特和曼聯的戰術取捨》

Simple Football Analysis

發布於 2023年04月08日10:00

《風險和回報:白禮頓、賓福特和曼聯的戰術取捨》

前言

無錯,筆者是有了一陣的靈感失觸。看了比賽,想到看點但總覺寫不出可出稿的文章,於是決定休稿幾星期,反思本專頁未來可行的方向。而至今,雖仍未能得出完整答案,但決定先專注於筆者平時有追蹤的球隊,再慢慢滲透其他球隊和題材。

而這次的起題有源於筆者在The Athletic看到一篇有關於皇家馬德里在西班牙國王盃反勝巴塞隆拿的戰術分析,討論巴塞左閘巴迪(Alejandro Baldé)和皇馬右翼洛迪高(Rodrygo)之間的對弈。而這次選擇了賓福特和白禮頓,是因為兩支球隊都具備截然不同的特色,在「風險和回報」的位置都有所不同,而都打出了3比3的精彩戰果。而有因筆者緩慢的工作進度,碰巧都看了曼聯對賓福特的比賽,而前者都有自己特別的取捨點,於是決定加入曼聯以作討論。

以下將先以白禮頓主場迫和賓福特的賽事引入,談論海鷗和蜜蜂各自的戰術思路,再討論曼聯的戰術,從而比較三隊的優劣長短。

白禮頓大戰賓福特

白禮頓在國際賽過後,迪沙比(Roberto De Zerbi)照樣排出4-2-3-1,中堅位置由久休復出的車路士借將利維.高維爾(Lewi Colwill)頂替亞當.韋士打(Adam Webster),而小將新星伊雲.費格遜(Evan Ferguson)因小傷缺席賽事,由老將韋碧克(Danny Welbeck)頂上。在英格蘭中場拉蘭拿(Adam Lallana)重傷收咧後,迪沙比將麥亞里士打(Alexis Mac Allister)推上攻擊中場,而哥斯(Pascal Gross)則在中場搭擋卡斯度(Moises Caicedo)。

賓福特方面放棄了前一場在主場被李斯特城迫和的4-3-3陣式,加入了普度斯贊臣(Pontus Jansson)形成了5-3-2陣式。前森多利亞翼鋒丹斯加特(Mikkel Damsgaard)和兩位丹麥中場諾加特(Christian Norgaard)和馬迪亞斯.贊臣(Mathias Jensen)形成了中場三人組,而前線則由麥般姆(Bryan Mbeumo)和伊雲.東尼(Ivan Toney)組成雙前鋒。

白禮頓進攻

白禮頓的中場位置當然會是迪沙比最強的控場武器,而在這4-2-3-1的陣式裡,在中場的位置,兩位防中、攻擊中場和前鋒會形成一個「2-2」的「箱」。這樣的佈置兩位防中會緊密並站,會由兩位前鋒(下稱攻擊中場為另一位前鋒)佔據兩邊的輔位,可以容讓後場組織時增加出球的選擇。

而在某些情況,這個箱會有所變化:會由一個防中佔據一邊的輔位,而容讓前鋒移回原本的位置,因此箱的位置就會由「2-2」形成「1-2-1」。而在這樣的配置,通常兩閘會內收到防中兩側的輔位。

而轉換成配置二的原因,是因為能更大程度提升進攻效率。在配置一中,在輔位的球員很多時候需要背身迎球,面對盯防者較難在密集空間轉身。但若轉成配置二,在輔位的將是一位8號,能為中路和拉邊翼鋒球員提供連結外,同時亦能容讓前鋒移回中線,在大體上就能同時佔據5線,而形成更多進攻的選擇和變化。

要先提這兩個配置的原因,是因為白禮頓就是依靠在這兩個陣式的相互切換中取得優勢。

在面對4-2-4(配置一)的狀態下,賓福特的5-3-2陣式差不能形成盯防的局面,因為在不作任何陣形變化的形態下,賓福特只有兩翼衛是外線球員,而白禮頓則有一名閘位和一位翼鋒球員,故擁有人數上的優勢。這個時候賓福特必先盯翼鋒,因為三中堅的外側中堅己需要應付白禮頓的兩位前鋒,故若需要對閘位球員進行迫搶,就需要由賓福特的外側中場(馬迪亞斯.贊臣或丹斯加特)負責。

然而,可幸的是,白禮頓通常會選擇以配置二作基礎,因為就如上圖所見,若然以雙防中的姿態控球,是一種在進攻資源上的浪費。賓福特的中中堅賓諾克(Evan Pinnock)亦會成為自由球員(Free Man)外,白禮頓的人數優勢亦會落在一個進攻效用相對最低的位置,而根據迪沙比進取的戰術想法,空間和進攻資源都必要盡其所能地用得最盡,不能有任何保留,才能有得勝的機會,所以配置一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態。

然而,配置二亦並非完美。在配置二中,賓福特的中路佈防仍然是人山人海的。後場組織時,單防中由兩位前鋒分別遮線盯防,而賓福特兩位中場則能盯防在輔位的兩位8號,人數優勢依然只留於兩閘位置。

進入前線,賓福特亦能維持人盯人之勢:翼鋒繼續由閘位防守,而兩輔位的8號則由外中堅負責,中中堅則盯防中鋒。而這裡兩位外中場亦能明正言順地防守內收的閘位,中中場則對位單防中。

但雖然賓福特理論上對位防守是更容易,但白禮頓可並不是站着踢球的球隊。而即使面對盯防,白禮頓仍能創造不少的空間和進攻機會,而箇中關鍵在於邊線的三角戰術。以下主要以右翼馬治(Solly March)、8號中場哥斯和右閘費文(Joel Veltman)的三人組作例子。

在這三人組中,哥斯絕對是當中的演奏家,因為攻勢(甚至是全隊)都是由他發動。這裡在中堅鄧克(Lewis Dunk)持球時,哥斯在被對手中場馬菲亞斯.贊臣盯防的狀態下向前望了望,再向前走離開了防中的區域。

贊臣肯定心想:「哥斯這正傻瓜,這不正正走進賓福特佈重兵的防區嗎?那還是我以遮線就能封鎖的範圍。」

然而,這就中了白禮頓的陷阱。

賓福特前鋒線並未能阻止鄧克的控球推進,於是這位被迪沙比喻為「歐洲球壇頭五中堅」的白禮頓隊長推到中線送出了一記有力的直傳,並不是給上了前的哥斯,而是回撤到贊臣和諾加特之間的空間裡的中鋒韋碧克。英格蘭老將並沒有做多餘的事,在賓諾克到前就一腳彈了給身旁的哥斯,完全破壞了贊臣的佈置。

德國人再將球傳給了右翼馬治,而由於賓福特左翼衛列高.亨利(Rico Henry)剛剛仍向內收了的右閘費文施壓,並未能給時換防,而左中堅賓美爾(Ben Mee)需要面對哥斯在輔位的前跑,於是馬治持球時是在沒人看管的狀態,並在五線一同進襲的狀態下,就直接向前進襲賓福特的三閘線。

在另一次的攻勢中,哥斯則在由配置一轉換成配置二,兩閘內收的過程中,偷偷地由中路退到右閘位置。而再重提的就是賓福特在邊路天然地會處於人數劣勢。在賓福特中路接近能封鎖球權的情況下,能提供簡易傳送選擇的哥斯位置就很尷尬了。

無奈之下,這次亨利就選擇出擊對位哥斯,而馬治本是在內收的狀態,則由賓美爾負責。然而,哥斯在接應傳球後,又再次使出他的魔法指揮小組奏出美妙的樂章。只見他一挑球到右翼的位置,意會的馬治跑到邊線接應的同時哥斯走入拉出的輔位。馬治在賓美爾的緊纏下竟是一記致命傳送,送到了己擺脫亨利的哥斯腳下,球就直到了賓福特的禁區位置。

當然,亦會有白禮頓不能以短傳進攻的時間。而通常這都會出現白禮頓第三種配置:在後場用球時,兩位前鋒同時回撤進行拉扯,形成對手防線的不完整。這個時候,兩翼便會內收並向前進襲,接應後場直接的長傳,挑戰對手防守最弱的邊路,形成直接攻門的機會。

這種方法亦造就了白禮頓的第一個入球:在後場組織時雙前鋒同時回撤,令賓福特兩位中堅賓諾克和普度斯.贊臣同時離開防線。這時持球的史迪爾一個直接的長傳,左翼三笘薰(Karou Mitoma)和右翼馬治同時起動向內跑,在擁有很多空間的情況下,挑戰防守力最差的右翼衛希基(Aaron Hickey)和速度緩慢的賓美爾,而最終三笘亦把握對手門將拉也(David Raya)的出迎失誤,完成現時英超日本球員單季的最高入球紀錄。

賓福特進攻

談賓福特的進攻,先要簡介白禮頓的防守。白禮頓防守時和很多球隊一樣,形成一個4-4-2陣式,由攻擊中場和前鋒形成第一線,兩翼回後和防中形成四人中場線。在陣形上,白禮頓陣形形狀集中中路,兩翼明顯靠攏中路,望要希望阻止對手由中路的推進。

而賓福特方面,則採取擴張的陣勢:左中堅賓美爾會壓上暫充左閘,和左腳的賓諾克、右中堅普度斯.贊臣及右翼衛希基組成四人防線。中場方面,防中諾加特會移後,被白禮頓雙防中盯防的兩位8號針對性地盡量拉開。

要展開陣形,兩位8號要儘量拉開,是因為知道白禮頓雙中場一定是以人盯人的方法方守。於是拉開後的空間則能讓回撒的中鋒伊雲.東尼在其中接應,並且打開對手陣中的空位。同時,白禮頓中堅亦會隨之壓前(如這裡的高維爾),故賓福特亦會安排人手向對手場區跑位,例如這裡的麥般姆和丹斯加特。

當時持球的右中堅普度斯.贊臣選擇了長傳,一記對角線長傳找到了預先壓上的左翼衛亨利 —— 而這都是為什麼左中堅賓美爾要客串左閘的原因。亨利接應長傳後,哥以留意到白禮頓的四人防線不能呈一直線,並暴露不少空位 —— 防守兩邊的進襲亦是白禮頓的防守短板 —— 而這亦能容讓賓福特有機可乘。

在亨利接到長傳後,前鋒麥般姆走到了右閘費文出擊後露出的空位,再接應傳球跑到底線。同時,亨利亦向內跑以牽制中堅鄧克的防守,這亦是賓福特厲害的地方 —— 使用的球員並不必要多,當中的理論和套路亦不複雜,但利用反向的走位,位置的靈活變化創造進攻機會,加上嚴謹的紀律和強橫的把握力,賓福特的進攻就此形成。

提到賓福特的走動,這裡亦參考曼聯一役的場面。這裡是在賓福特反擊到了曼聯的禁區,可留意賓福特在輔位、後柱向前柱和尾柱撿漏都有安排球員完成,能給予在禁區角持球的球員很多的選擇,令賓福特即使在五打六的人數劣勢下,機會仍然能為之創造,只為可惜最終處理並不佳。

又是賓福特的走動,這次還是更瘋狂地用上客串左閘的賓美爾疊瓦助攻 —— 狂這次攻勢中賓美爾還真是能爆到底線傳中 —— 而本來的左翼衛亨利則是走到內線準備殺入禁區,可見賓福特實而不華、靈活變化的戰術。

可是,這樣做都是有風險的,那就是賓福特選擇展開陣形所導致的防守危機。例如在這裡,當白禮頓成功在前場回收球員時,賓福特因展開陣形,導致兩閘和中堅之間形成的空間能被白禮頓兩翼利用,而兩閘亦如上圖所示是無法即時回撤成防守陣形或緊貼兩翼,而出現直接失球的防守危機。

而賓福特另外一個冒的風險,就是球隊後場猜傳的變化和能力都有限,因此面對迫搶體系成熟的對手時極可能會被困在自己的場區。就如這裡賓福特的右後方,當丹斯加特持球時,白禮頓很快地就完成對位防守,令丹麥中場沒有其他傳球選擇,從而被三笘搶去球權。這亦是賓福特要力爭前列,維持進攻流暢度所要面對的問題。

但要提到賓福特的強項,必不可不提他們的死球。賓福特在歐洲球壇是少有地在死球方面具備獨特和成熟戰術的球隊,而這亦為他們為對手帶來突如其來的攻勢。例如在這裡,賓福特只是有一次進入白禮頓三閘線的界外球機會,但足足投入了9個球員進攻,禁區內就有四個球員準備接應傳中,還有走尾柱牽走敵人,為前柱和十二碼點製造攻門的空間,部署的認真可說是角球、直接攻門的程度。

配合賓福特簡單但微妙的戰術細節,賓福特總能令對手大嚇一跳。例如在這裡一次賓福特的界外球中,只用三記傳送,賓福特就能完成攻勢:麥般姆回撤接應界外球,一頭頂向左邊的亨利,再跑向曼聯中堅身後的空位接應回傳。

在防守對手的界外球中,賓福特同樣具有周密佈置。賓福特的防守主要分成兩個小組:一、以包圍對手投入界外球短傳的選擇,以前場球員集中所形成的包圍網,迫使對手不能安全完成投入。

二、以防止對手長傳直接反擊,以後衛組成的防守線,主要以盯防各自的防守對象,防守對手直接長投把握空位完成反擊。

在這裡就能看見賓福特的精心部署:前場球員一邊將網外的球員遮線,一邊組成包圍網限制白禮頓的界外球投入,而後場球員則對白禮頓的前鋒們進行盯防,例如普度斯.贊臣對麥亞里士打進行上搶。

為什麼要提賓福特的死球防守?這不是應放於白禮頓的進攻部分嗎?這是因為,賓福特的死球防守亦能成為他們的入球武器。在這裡贊臣完成上搶後頂向中間的麥般姆,後者再留意到橫跑的東尼而送出直線,而為賓福特先開紀錄。人數、紀律,都是他們風險的回報。

另一方面,再次留意到白禮頓戰術所冒的風險:為要維持後場控球,防守的陣形並不能經常維持。這裡一個界外球的攻勢,兩位中堅都儘量向外擴張了,為要預備接球和對手前鋒的距離亦拉遠了。因此,面對突然的轉攻為守,白禮頓是極有可能失守的。

賓福特在死球防守的投入很進取,但亦很有紀律這裡依然是同一攻勢,在普度斯.贊臣壓前上搶外,防線的其他人都壓過了自己的半場,要知道賓福特的防守球員大多速度都偏緩慢,被快放完爆的風險絕對不少。然而,在另一角度看,若然他們能維持一打一和緊密防守的狀態,不但對手沒有簡單的出球點進行反擊,自己可說是「將對手控制了」,而且還可能可以把握對手陣形拉闊,未能調整回防守陣形,從而有直接入球的機會 —— 這就是賓福特風險的回報。

曼聯大戰賓福特

曼聯方面,在失去艾歷臣(Christian Erikson)和卡斯美路(Casemiro)的情況下,坦哈格境起用了麥湯文尼(Scott Mctominay),但在紐卡素一役卻未能收到成效。這一場的曼聯收起了中鋒域賀斯(Wout Weghorst),將拉舒福特(Marcus Rashford)移到中鋒位置,辛扇(Jadon Sancho)則代替上左翼,總體上在4-3-3、4-2-3-1、2-3-5等等的陣形之間轉換。

賓福特方面,惟一轉變就是將右翼衛由希基轉成羅斯利夫(Mads Roerslev Rasmussen)。

這一場比賽是在海鷗一役三日後踢的,曼聯的做法亦有和白禮頓有相似之處,加上陣容的殘缺,筆者認為並不能下太多定論,這裡只提出一些面對同樣的對手,但在處理上有趣的位置作討論。

曼聯進攻

由後場猜傳己能看見曼聯有趣的地方。或許是中場的不力,後場組織時曼聯的兩位中堅間中都會移上到防中的位置,轉成兩閘特意退後為門將提供短傳的選擇。這樣的佈置可說是進取,因為這樣兩位中堅都會在門將持球時背身面向球門,因此對手其實是更容易封鎖己方的中路推進,但若能在其中轉身,或許就有奇效。

曼聯這樣做,就是希望彌補中場創造力不足的問題。這裡換了位的左中堅梳爾(Luke Shaw)接應門將傳球後帶球推進,帶到防中的位置分球。而這樣對於曼聯而言,是能釋放其他球員的自由走動,例如這裡般奴.費南迪斯(Bruno Fernandes)就得以上到更前的位置參與進攻。

同時,曼聯在中堅的使用亦是明顯地進取。例如這裡是在比賽的初段,曼聯中堅華拉尼(Raphael Varane)在右路持球時,並沒有選擇簡單的傳球,而是自行推進突破,甚至進入了對手三閘線的區域,能得到一次傳中的機會。這樣並不是常見4後衛陣形的做法,反而更像是三中堅以外中堅推進 —— 再次是彌補曼聯中場不力的問題所產生的解決方法。

而今場曼聯在中場位置上的換位,將沙比薩(Marcel Sabitzer)拉前(可說是如影子前鋒般活動),功用都十分明顯 —— 沙比薩擁有不錯的球商,都沒有要主導球隊節奏的意圖,因此他在這個位置就能提供前場和後場的連結者。於上圖的情境中,沙比薩接應後場的傳送再彈給中鋒進行撞牆,拉舒福特亦因此得到一次黃金機會。

不過曼聯這樣做亦有一定的問題,那就是後場和前場的分層過於明顯。因此進攻都只是限於小組進攻,其中成敗亦取決於部分球員的靈光一閃,穩定性並不成熟。不過,曼聯有的優勢就是有優質的球員,能把握零散的機會完成入球。

沒有成熟的體系,曼聯惟有依賴其他方法進攻,例如在上圖使用長傳配合投入球員入禁區的做法,直接挑戰賓福特的防線。

今場將般奴的位置移後,同樣是在進攻方法上的彌補。葡萄牙中場的傳球能力和視野都是很上乘的,因此能依靠他靈光一閃的關鍵傳送創造機會。這裡就是他在後場接球,在中鋒拉舒福特向前走的同時傳出了一記對角線長傳,能越過賓福特的佈防,減少要使用曼聯中場短傳的風險。

同樣地,曼聯都有對賓福特輔位的問題進行針對。般奴的長傳找到了右邊的右閘達洛(Diogo Dalot),同時右翼安東尼(Antony)在輔位入楔,落底再傳出予禁區頂的麥湯文尼射門。

這裡都是安東尼和達洛的配合,不過這次就是由達洛在中路交給安東尼再跑入輔位,拉出的空位就能讓巴西翼鋒進行一次的內切遠射。

不過,曼聯的另外一些問題在於控球的基礎依然存在問題。上圖中是曼聯的後場控球,當球傳到門將腳下時,可以留意畫面中所有的曼聯場區球員都是面向門將,並且沒有事前預備要為門將提供短傳選擇,因此位置都落於賓福特迫搶網之中,因此一向用球慌亂的迪基亞(David De Gea)都只能急忙長傳。

這一點在季初的曼聯問題更為嚴重,而現在雖然有所改善,但仍能看見曼聯在控傳的細節依然有粗劣的位置 —— 不注重細節亦是曼聯為什麼在中場控球能力差的限制 —— 對於坦哈格而言仍有很多提升的空間。不過,這樣並不代表是壞事,因為並不是絕對的控球流才能贏比賽 —— 曼聯這場亦靠着球員質素和穩健的防守小勝賓福特 —— 但若然想在這方面作提升,曼聯仍然是有很多位置可以改善。

結語

有趣的是,白禮頓和賓福特都是以數據分析著名的,而兩者的班主其實都結過一段緣份的—— 賓福特現時的班主Matthew Benham從前是白禮頓班主Tony Bloom的數據公司Starlizard的重臣,只是兩者決裂,Matthew就去了賓福特做班主。現時還有傳兩者依然是不咬弦的,但可以說的是兩者都是很謹慎和注重細節的。

然而,白禮頓和賓福特雖都是見微知著的球隊,但兩者的戰術風格是大相徑庭的,卻都能達到挑戰歐洲賽的高度,反映世上並沒有一套戰術是完美的。

白禮頓注重控傳的細節之外,同時講求要誘導對手上前迫搶和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都有操控和玩弄對手心理的元素。所以在控傳流上迪沙比會要求球隊達到「完美」,並且冒着防守不穩的風險,都要達到以控傳掌管全場的控制。

賓福特注重效率,他們在進攻方面主要以跑動和簡單的配合為主,不以複雜的傳控基礎但亦勤力地跑位,球員亦能轉換角色以利用空間和機會,以達到以最低成本完成入球的目標,減少個人失誤的風險。而在死球方面則是把握對手的不提防,有如田忌賽馬般投入人手,並以精細的部署和嚴格的紀律把握對手的措手不及。

曼聯方面則位於兩者中間,引入坦哈格提升球隊的控傳能力,建立了一套傳控的框架,但同時亦以上乘的技術和小組的配合,傳承曼聯傳統訓練的Pass and Move「彈彈波」,做出令對手意想不到的攻勢 —— 這都絕對是曼聯比白禮頓優勝的地方。這並不是一種嘲諷,因為並非只有體系才能贏得比賽,能彰顯個人能力,猶如皇家馬德里和拿玻里等等同樣都能取得成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