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合成肉疑雲頻頻湧現 專家提醒兩類人避免食用

on.cc 東網

更新於 03月28日12:06 • 發布於 03月28日11:40 • on.cc 東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網友發文稱年邁母親在凍肉舖疑購入合成肉,指肉質冇彈性、狀態如啫喱。事件引發議論,究竟商販若不誠實,消費者可以怎樣分辨所買的肉是否合成肉,《東呼即應》邀請專家拆解。有專家教路可從肉的顏色、紋理來分辨,又指坊間有人稱合成肉以「膠水」製作,只是方便大眾理解的說法,實際用濃稠劑、糊化劑、蛋白酶將肉黏合。營養師則提醒,合成肉一般較鹹及高脂,有腎臟問題或想減肥人士應避免食用。由於合成肉由不同肉類組成,製作過程中或有細菌感染,建議要把肉煮熟。

香港食品創新科技中心項目總監方麗影表示,新鮮肉和合成肉在外觀上有分別。新鮮肉急凍後再解凍,少水分流出的新鮮度相對高,反之肉質較差。顏色方面,鮮紅代表肉內肌紅蛋白多,質素相對好;解凍後顏色灰暗的,質素可能差。此外,看紋理,牛肉、豬肉的肌肉纖維是長形的細絲條,同一方向的相對質素高,相反若是合成,紋理短而亂,有可能是後加工重組,質素較差。

對於坊間盛傳合成肉是用膠水製作的說法,方麗影解釋,合成肉是後加工,肉經過前處理如絞碎後,加入濃稠劑、糊化劑和蛋白酶等,令其重建黏合,這些物質遇熱凝固,重新黏合蛋白中的氨基酸,也就是所謂的meat glue,「膠水、漿糊」只是通俗說法,有時還加入飽和脂肪酸,食用上是安全的,但健康影響則是另一回事。

雖然合成肉所用的添加劑無安全問題,不過營養師就提醒,合成肉並非老少皆宜,生產過程中亦有機會受細菌污染,在分量及烹飪上都需要留意。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吳瀟娜指出,現時市面上也有不少合成肉,最常見的是漢堡扒、香腸、午餐肉及打邊爐的肉片,甚至一些牛扒。吳續指,合成肉的營養價值與普通肉類差不多,但通常會添加磷酸鹽、鹽、色素、抗氧化劑等食品添加劑,符合法規添加一般正常人食用沒問題。

不過吳瀟娜提醒,合成肉通常較咸和高脂,腎臟病患者要少吃,減肥人士也需注意食用分量,一般而言人體每天可以攝取大概800毫克或以下的磷酸鹽,需要每天吃大概8至10條腸仔或者3罐午餐肉才會過量,食用過量或每天持續吃太多就會增加腎臟負擔。這可能會造成血管鈣化和硬化。此外,合成肉在製作過程中可能受細菌污染,煮食時要特別注意煮熟,重組牛扒要有七成熟以上,確保中間無粉紅色肉汁。

對於在售賣的合成肉,吳瀟娜續稱,政府都有呼籲飲食業界標識所售的肉類是否合成肉,而包裝好的罐頭或者一些肉製品就一定會有營養標籤。反而是盒裝看似新鮮的肉,或者急凍冷藏的肉就未必有清晰標籤,若餐廳提供的是合成肉,普通消費者也是無從得知。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