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思覺失調症不能只靠治療!醫曝「缺乏運動」恐增其它疾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更新於 6小時前 • 發布於 6小時前

一名40多歲女子為思覺失調症病人,接受治療後,雖大幅改善幻聽與妄想的症狀,不過,卻由於長期晚睡晚起和缺乏活動,導致體重逐漸增加,甚至需要服用糖尿病及血壓藥物,來管理越來越多的代謝問題,對此,醫師也為她制定了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後,也漸漸找回健康生活。

精神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精神科就醫總人數已經自2017年的261萬人,逐年攀升至2019年的280萬人。(示意圖/pexels)
精神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精神科就醫總人數已經自2017年的261萬人,逐年攀升至2019年的280萬人。(示意圖/pexels)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說明,像上述女子這樣的案例,在精神科的場域非常常見,根據衛福部的統計,精神科就醫人數年年攀升,精神科就醫總人數已經自2017年的261萬人,逐年攀升至2019年的280萬人,同一份報告也顯示,2019年共有6,223名領有精神科重大傷病卡的民眾死亡,他們的死亡中位數是72歲,較全國人民的死亡中位數77歲明顯較短,這進一步顯示出精神疾病對病人生理健康的影響。

常見的慢性精神病包含思覺失調症、情緒障礙症(如憂鬱或躁鬱)等,會使這些族群的大腦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即使病情有所改善,仍然會面臨殘餘的認知症狀而影響生活,也導致功能退化比一般人快許多。

以思覺失調症為例,根據美國2006年腦影像學的研究顯示,病人在發病十年後,腦體積會比一般人少,這代表著腦部的某些功能區塊逐漸喪失原有的功能,因此在症狀殘餘期,仍會受到負性症狀影響,導致思考內容變得比較貧乏、興趣與動機都減少,常被照顧者們誤解為懶散。

圖片中的腦室變大了。(圖/奇美醫院提供)
圖片中的腦室變大了。(圖/奇美醫院提供)

除思覺失調症外,嚴重的憂鬱或躁鬱症也可能有類似的情形。此外,許多憂鬱症的個案在情緒改善後,仍會覺得精神不佳、精神疲乏,這是因為長期的情緒低落和壓力可能已經對部分大腦區域造成了結構性損傷或神經可塑性降低,導致即使情緒回穩,認知功能卻恢復得較慢。

鄭琬霖指出,這些大腦的改變,不僅影響到病人的思維,也直接反映在慢性精神病人的生活方式上,多數慢性精神病病人會因為這些殘餘認知症狀而過著單調、缺乏活動的生活,他們往往選擇久坐不動,娛樂活動也相對減少,這樣的生活型態不僅讓他們的精神狀態持續低落,還增加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圖/奇美醫院提供)
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琬霖。(圖/奇美醫院提供)

為了解決慢性精神病病人的這些挑戰,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建議精神病病人多運動,在2019年出版的教科書《生活精神醫學(暫譯) Life Psychiatry》中,也以大量的篇幅描述運動對精神疾患的助益。

鄭琬霖表示,超慢跑和間歇運動在研究中均被證明能夠改善精神疾病病人的身體健康,也對精神症狀、睡眠的改善有莫大助益,對此,奇美醫院樹林院區日間病房計畫未來將引入穿戴裝置,幫助病友更精確地監測運動量與運動強度,日間病房的運動活動也結合了同儕支持的力量,讓病友間的相互教學與鼓勵,不僅提高了運動動機,還能改善社交技巧,對於減少孤獨感及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幫助。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