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映的電影《自由之聲》,沒有強大卡士、金像班底,是一部低成本製作的獨立電影,卻成為了本年度的美國賣座奇蹟,美國票房超越《職業特工隊7》,成為話題之作。《自由之聲》改編自真人真事,將極可怕的兒童色情、甚至兒童販賣的真事放上大銀幕,感動了無數觀眾,更引發起關注兒童販賣的效應。雖然電影在香港知名度不高,但卻非常值得大家了解、支持與觀賞。
兒童販賣真人真事,探員為救人潛入兒童販賣集團
《自由之聲》在香港知名度不高,其實就如上映時,於美國也缺乏強大的宣傳。但靠著強勁的口碑,在觀眾口碑相傳下,成就了比《職業特工隊7》更高的票房,成為了年度賣座奇蹟。電影講述美國探員 Tim(Jim Caviezel 飾)從兒童販賣罪犯手中救出一名小男孩,之後發現男孩的姐姐仍被犯罪集團囚禁,在同情心、正義感、信仰等各種驅使下,他決定要不惜一切,救出小男孩的姐姐。
《自由之聲》並非單有感動劇情,同時間亦有緊張刺激的拯救過程,在娛樂性上都非常豐富。探員 Tim 為救人,就化身成臥底,扮作兒童人口買家,為要將眾多兒童販賣罪犯一網打盡,在一輪心理戰之後,終於成功捉到當初捉走女孩的販子,但卻發現女孩又已經再被轉賣到反政府軍隊之中!
結果在美國政府都不支持下,Tim 連同兩位有心人,決心深入虎穴,誓要找出小女孩,將她帶回爸爸與弟弟的身邊。《自由之聲》記載了探員 Tim 的經歷與心路歷程,引發觀眾強烈的代入感,絕對是一齣「英雄電影」,這位英雄並非有甚麼超能力,卻是一位正義感比超級英雄更強大的平凡人。
沒有強大卡士,卻有真摯感人的演繹
《自由之聲》作為獨立電影,並沒有強大卡士的加持。男主角 Jim Caviezel 是《受難曲》的「耶穌」,演過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訊息。今次在《自由之聲》中,可以看出他是全心投入這個角色,戲中的他都是一位爸爸,甘願在沒有政府支持下,辭職都要救出小女孩,他的演繹讓觀眾每一刻都身同感受。
在片尾 Jim Caviezel 拍片呼籲觀眾要關注兒童販賣、人口販賣問題,令人更能體會到他對故事的傾心盡力,這也令人想起《白日之下》,同樣透過正視暴力而希望引發社會關注,而帶著這份動力的演員,也自然帶有更具說服力的演出。除了主角,兩位小演員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真摯感人。
美國引發現象級效應,捐贈戲票為終止惡行出力
《自由之聲》自於美國上畫後,靠著口碑引發現象級效應,亦反映了觀眾對電影的喜愛度。其實《自由之聲》早已拍畢,但上映過程並不容易,而宣傳上亦缺乏強大資金支持。但電影靠著強大的劇力與感染力,打動了觀眾,電影公司更發提捐贈戲票行動,希望讓更多負擔不到的觀眾,都能入場,從而提高社會大眾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在美國都引發起兩種派別的角力。電影被視為比較「右傾」,除了因為主角原型的政治立場,甚至特朗普都親身支持《自由之聲》,辦了一場包場支持,再加上被視為右傾的巨星 Mel Gibson、富商 Elon Musk 都為電影宣傳,更引起了左派人士不滿。
《自由之聲》於一度被左派媒體、影評人劣評,更有大量觀眾投訴有勢力讓他們不能購票入場。但相反地,電影越遭打壓就越見支持,這更引發了觀眾的支持,觀眾影評也是一面倒地讚好電影,讓《自由之聲》票房、口碑也非常強勁,也得以在全球其他地區都能發行及上映。
正視暴行,我們與惡的距離
近來不少電影都非常「沉重」,不論是《白日之下》、《年少日記》,還是《自由之聲》與即將上映,吳慷仁奪得金馬影帝的《富都青年》,因為它們都反映了社會某些真實的一面,被欺壓的人所面對的痛苦,對於觀眾而言是沉重、看完會更傷心的作品,某程度上也屬「趕客」。
雖然要有心理準備,但透過電影正視暴行,其實都是關懷社會的其中一種方式,它的題材刺痛了你,讓你關注、希望世界變得公義公平,這種意義就超越了電影單純提供娛樂的功能。就像《自由之聲》,它將人口販賣最可怕而真實的一面呈現,讓很大觀眾接觸到超脫想像的真相,也引發了大眾對反人口販賣的支持。
《白日之下》讓香港觀眾更關注院舍問題、《年少日記》讓大家直視學童壓力與家庭問題,《自由之聲》也一樣帶出發反人口販賣的深層意義。
當然,觀眾亦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兩者間取個平衡。但無可否認地,以上幾部都是非常高質素的作品,絕對值得觀眾留意與支持。
**Follow us on:
- Facebook: harpersbazaarhk
- Instagram: @harpersbazaarhk
- YouTube: harpersbazaarhk**
留言 1
Chu Bee
希望可以打擊所有人口及兒童販賣 色情, 睇到好心痛好難過!
2023年11月30日01:5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