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維港1959年來首錄水龍捲報告 天文台:不算罕見惟一般發生於外海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更新於 7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獨媒報導

【獨媒報導】周六下午12時30分左右,維港近紅磡對出發生水龍捲,天文台指是自1959年開始接獲報告以來,首次在維港出現水龍捲。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蔡振榮今早在港台節目指,水龍捲不算罕見,一般在五月至十月發生,而過去20年天文台平均每年收到一次水龍捲報告,惟一般發生在赤鱲角以西、長洲以南及西貢以東。他提醒市民,水龍捲有一定危險性,如遇水龍捲,船隻應駛離其方向,位處岸邊的市民亦不應拍攝,需返回室內。

蔡振榮提到,天文台初步分析該水龍捲,指該系統雖然相對較弱,但從片段可見其在大環山游泳池登陸時,岸上的太陽傘及樹擺動亦強,提醒市民日後如遇水龍捲,必須返回室內躲避。他指如有物品被吹起再墜下,會構成一定危險。

水龍捲為一股快速氣流,水面與對流雲頂部連接,而強度一般較陸地為低,部分水龍捲可將海水吸起。水龍捲一般為時不會超過20分鐘,登陸後會很快消散。

那麼水龍捲如何形成?蔡振榮指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下至上,下雨時形成下沉氣流,雨水到達海面時有機會匯聚旋轉「番番上去」。第二種則是由上而下,一般發生在惡劣天氣下如大風或落冰雹,空中的漏斗雲伸延至海面。

蔡振榮指根據天文台初步分析,當日本港吹弱西至西北風,而另有一股偏東氣流從東向西移動,兩者相匯下「捽起」。他提到當日大氣不穩定指數高,溫度高下空氣氣團上升,遇上大氣中較涼的空氣形成水點,有利水龍捲形成。

天文台是自1959年起首次收到在維港發生水龍捲的報告,他稱較常見的範圍為赤鱲角以西、長洲以南及西貢以東。天文台一直加強監察,其相控陣雷達網絡亦捕捉到今次水龍捲。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亦發帖,他透過香港風景攝影會的錄像,加上參考其他相片及訪問,目測估計該水龍捲於大環山游泳池外海邊梯台登陸。他指當時風勢猛烈,幸好平日在梯台下海的泳客在陸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林超英又提到,在數十米外酒店海旁釣魚的朋友說完全沒有大風的印象,反映水龍捲的範圍細小。

龍捲風為由積雲伸展至地面的一團快速旋轉空氣,如在水面上發生的龍捲風,便稱為水龍捲。

螢幕截圖 2024-09-30 上午9.52.07
螢幕截圖 2024-09-30 上午9.52.07


圖片來香港風景攝影會片段截圖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4

  • 清水照
    ⼀般發生響外海 咁𠵱家響海邊唔係罕見唔通係常見?🤪
    5小時前
  • Monchacha
    對上一次1959年唔算罕見?咁下次好多人都冇咁長命見到?
    4小時前
  • ニール
    來慶祝你生日呀🤣😂😅
    5小時前
  • 洛子楓
    林超英終於有其他話題嘅發言🙉😅
    5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