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醫管局引入外骨骼機械人 加快脊髓受損者復康進度

商台新聞

更新於 01月08日22:50 • 發布於 01月07日23:00

因意外或癌症等病理性退化導致脊髓受傷,或脊髓功能受損,可能會影響下肢活動能力。醫管局目前在3間脊椎受傷復康中心引入的「外骨骼機械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步行姿勢,患者只要穿戴上,就會有足夠支撐,能減少體能需求、延長復康治療時間,達致更佳的治療效果。

6旬患者由躺平送院 進步至可用柺杖步行

61歲的陳先生前年因雙腿無力而跌倒,臨床診斷為脊椎退化。他憶述當時下肢完全失去知覺,「在肚臍以下的皮膚抓癢,或擊打膝蓋,都完全沒感覺。有時睡覺腳會稍為踢出床,起來時會覺得好像拾木頭般,不覺得腳與身體連接」。

他在約一個月後完成手術,術後挑戰之一是要重新學行。他其後獲轉介至九龍醫院接受復康治療,在步行訓練時,會穿戴「外骨骼機械人」協助承托背部和雙腿,物理治療師則會全程從旁輔助,檢查他的步行姿勢及肌肉收縮狀態是否理想。

經過約一個月10堂首階段治療後,陳先生已可自行用枴杖走路。他回想,療程期間印象最深刻,是出院前一次由病房來回醫院大堂的步行評估。「那次我拿著一支四腳拐杖,自行下床、按電梯,到達大堂時最開心,我入院時是打橫(躺著)進入來,沒見過醫院大堂。物理治療師送給我一份很好的禮物,就是叫我自己推開門,那種喜悅……之後再步行至外面的士站,再返回病房,坐在床上,就算合格。」他目前已可自行拿著枴杖步行,亦已進入次階段復康訓練。

物理治療師:機械人減患者體能需求 助延訓練時間

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張宇洋表示,醫管局引入「外骨骼機械人」前,治療師一般會安排患者使用傳統外支架進行復康訓練。傳統外支架會以鐵枝支撐患者的膝蓋和腳板,患者要輔以手和腰部力量,支撐身體及活動雙腳,體能消耗較大,訓練時間只可維持約5分鐘;加上支架需要度身訂製,令患者難以在黃金復康期內盡快完成治療。

他指,「外骨骼機械人」的支架及摩打可為患者的大腿和腰部提供足夠支撐,減少對體能的需求,可延長訓練時間到半小時至1小時,讓患者可重複訓練,協助神經復康及重塑。機械人亦配有感應器,可調節訓練模式,會因應患者步行時的力度和重心,適當調整輔助力量。
至於訓練成效,張宇洋指,以往以外支架訓練,不少患者都難以完全訓練膝蓋和腳掌的力量,若未能恢復正常步姿,就要繼續依賴輪椅出入,「但外骨骼機械人會盡量模擬正常步行姿勢,希望(患者)訓練正常肌肉的控制和力量,病人大約在一個療程內,都可以用助行器具自行走路」。他又說,機械人的部件可調較長短,亦可以重用,並適用於不同身型的病人,治療師只需花約半小時為患者度身,就可開始訓練。
醫管局料下年度研擴展服務範圍
目前醫管局轄下的薄扶林麥理浩復康院、九龍醫院和大埔醫院,均配備「外骨骼機械人」,相關服務的先導計劃自前年9月展開以來,每年提供可提供約3000堂服務;其中九龍醫院至今已有近30名患者使用過機械人,當中約20人已完成最少一個階段的療程。院方表示,這些患者的活動能力及日常自理能力都有改善。醫管局計劃視乎成效,下年度研究進一步擴展服務範圍。

物理治療師會全程輔助患者進行訓練 陳慤攝
物理治療師會全程輔助患者進行訓練 陳慤攝
醫管局在三間復康中心引入外骨骼機械人 陳慤攝
醫管局在三間復康中心引入外骨骼機械人 陳慤攝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