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港講文學】《尋常與作樂》:李敬恒的具現化,貫徹始終的生活態度與價值

德尼思化

更新於 2024年07月22日09:11 • 發布於 2024年07月22日10:00

「呢個月點呀?」

「無咩點,都係咁啦。」

昨晚飯聚,你剛拿起青島準備一喝而盡時,朋友便問起你的近況,而為免詳盡分享無聊日常,你都會帶一絲無奈地輕輕回答「都係咁啦」,便碰碰杯,把短暫的煩躁焦慮感留待下次的對答。

這類噓寒問暖,相信你我年中發生不下數十次。而《尋常與作樂》作者李敬恒亦捕捉到其中所佔據生命根本的重要性,所以全書開篇第一句,就從這日常的一問一答開始,問出「究竟甚麼是日常?」並以此引導讀者閲讀全書,從淺入深,反思日常,抽離日常。

經常聽到以下的對答:「呢個月點呀?」「無咩點,都係咁啦。」答話者的意思應該不是「這個月甚麼也沒有發生」,而是「生活一齊如常,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究竟甚麼是日常?經常發生的是否就是那麼乏善可陳?還是,日常也有其不尋常、值得思索的地方?

《尋常與作樂》是李敬恒(Roger)集結近年文章而成的隨筆集,文字盡顯Roger本色,擅長在文藝與社會的評論隨筆中帶出哲學觀念,深入淺出地展開每段哲學討論,豐富作品的同時豐富讀者思維。而全書精心編排的結構中,每篇文章的思想,往往都能從後一篇得到延伸閱讀或加深層次,令讀者的思考有即時性的回應,可見Roger的用心與哲普能力。

最利害是他總能找到眾人都能意會的情景例子,用幽默的比喻帶來深刻的反思,如〈抽離日常的想像:藝術的價值〉中,以縛著小狗Lucky與縛著細佬Jacky為例,詮釋人畜之別,對理想生活的介定等複雜慨念。

不禁驚叫起來:「你做咩縛住個細路?」「佢係我細佬Jacky。佢每日瞓醒就有好嘢食,食完就同Lucky 玩,玩到餓就再食,攰就瞓,瞓醒再玩再食,唔洗讀書做功課,唔會比其他人恰。話哂自己細佬,所以我對佢仲好過 Lucky。雖然佢唔識講嘢又無其他人類朋友,但佢嘅生活只有開心,無任何痛苦。你話佢係咪好幸福?」

李敬恒繼前作哲學主題,今年出版新著專談文藝,值得入手細閱!
李敬恒繼前作哲學主題,今年出版新著專談文藝,值得入手細閱!

一:尋常 x 哲學 x 不尋常

「尋常」與「作樂」作為書題,是全書的入門鎖鑰,而離開這房間,帶進日常生活的,是「抽離」與「反省」。

「日常」,通常譯作「everyday(「每天」),用來形容一些每日都會碰到的事情。「日常」也包含「ordinary」(「尋常」)的意思,指事物或事情普通平常、無甚特別。

在開篇《不尋常的日常:思考日常生活》,Roger先為我們打好根基,以便好好理解之後的種種為何與如何。文章先從解構「日常」這絕對經驗的形成開始,之後一口氣展開各種不正常的「日常」,如醍醐灌頂告訴我們,日常不等於正常!

如低下階層的勞工受盡剝削、女性要為家庭犧牲事業、路邊店舖把貨品推滿行人通道,一樣可以大有問題;而社會大眾皆視為理所當然的 — — 如「學習、工作、進修都應以賺取最多金錢為目的」、「對一個社會最重要的是安定繁榮」,也可以毫無意義、甚至可以妨礙我們去發現與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理想。

Roger目的就是要從最開始就推倒大家對日常的固有想像。在充分了解到日常帶來的經驗並非絕對後,才可解放心靈,嘗試吸納與自己有異的觀點,進而抽離反省。有了這個思維,才能理解後面文章的用心與價值。接着的〈抽離日常的想像:藝術的價值〉就體現出如何實踐對日常的抽離反省。

抽離反省令我能夠發現其他 — — 包括其他人、甚至還未有人採納過的 — — 觀點,並且於理解後在某程度上代入並通過這些觀點看事物、甚至生活。

二:八足愛好 x 文化 x 花式推坑

「八足咁多爪」的Roger出了名嗜好多,他的爪伸至文學、藝術、音樂、戲劇、電影、動漫等,留意他的社交媒體,腳毛更是遍佈大大小小的文藝展覽、戲劇音樂表演場地。擁有百樣愛好,當然要上演有樂同享,此次出書就是他二次推坑再好不過的機會了。

其中涵蓋各種藝術媒介,藝術家劉學成的《踏雲》、藝術家倪鷺露的《Eater》、電影《命案》、The Hertz的歌曲《命之道》、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孫曉賢的專輯《無名序》、何應權編劇,馮嘉輝執導的舞台劇《人間蒸發》、邵知恩的《呼~》。

書中他評論解讀了不少作品,Roger的文字像是他分享了一副哲學眼鏡,能令作品欣賞起來變得更有趣更有意思,連繫到作品帶來的生命體悟,令生命都變得更有趣。

如〈意義的重塑:現成物的藝術可能〉,提到展覽「擱角覺」中藝術家劉學成和倪鷺露的作品,他們以藝術創作重構舊物的意義和價值。並且在下一篇〈溫暖的過去: 舊物的意義與價值〉中,更進一步討論「舊物」,指出個人體驗歷史性的重要,甚至連結到Roger分享的基本功抽離與反省。

此外,一般人傾向被自己當下的觀點限制,開始時往往只能把握事物膚淺片面的表象;而很多只有當我們從自已個人,甚至事物出現與流行的時代的觀點抽離出來、慢慢深入反省與思考,才能充分把握它們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而在眾多作品中,無論看過或未看過,讀完文章都會令我有再重新仔細觀賞的衝動,留意自已未曾發現的,或是把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再反省。特別是音樂作品不少是在我看文章過後,逐首細聽,配合哲學眼鏡絕對是深刻賞析的體驗。

三:生活態度 x 藝術 x 價值實踐

全書最為獨特的,非〈我在4/5D的二三事〉莫屬,也是眾多篇文章中我的至愛。文章是刊登在2006年5D班的畢業班刊,當年Roger為學生寫下的畢業寄語,沒想到多年後出書,特意加入這篇異類,可見在Roger心中,這群可愛的學生在他教與學的生涯中佔有一席重要地位。

我認為〈我在4/5D的二三事〉是尋常與作樂的最強大實例,字裏行間的教與學日常,充滿歡樂與真摯的關懷。全文都是記錄Roger在任教其間發生的日事情,其中一段Roger寫下每位學生的花名、特色和趣事,如此細膩的觀察和記錄,相當感動。這本書的脈絡中,〈我在4/5D的二三事〉毫無疑問是藝術的一種。

我教的半班,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有紫君、Jerry、阿妙、細玲、柯華、Apple、潔兒、肥雷、趙銳達、河馬、林俊業、黑仔、葉志(可能記多記少一兩個)。林俊業通常瞓到流晒口水。葉志成日自己陰陰嘴笑,有時就同紫君拿著字典「練oral」。柯華同阿妙等人例牌坐埋一邊自己discussion;河馬有次被我逼到好努力的說了一段,也說得不錯。趙銳達通常都懶洋洋,有一次死都唔肯講,仲發老脾走人,林俊業要搞交換生,講法西斯,笑死全班!不過最記得有次達哥被我逼著逼著說了幾句,但越說越順,跟著還興致勃勃的說:「唔係好難啫,越講越想講!」不錯,其實只要你們放多點心機,個個都可以做得到。

事隔十七年,Roger到今天仍然貫徹始終,擁抱並實踐相同的生活態度。他把〈我在4/5D的二三事〉放在近年寫談論學與教的文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漫談教與學〉後作為延伸,便是最好的佐證。而文末的後記應該是編書時新寫,得知緣份繼續,更為感動。

慶幸地,我跟這班可愛的同學的緣分並未隨大家離校而中斷。會考放榜日,我也有回校看看他們的成續(turn out 係修不忍睹嘅)以及有甚麼可以幫手;我也有以兼職老師身份出席謝師宴,以及在整整十年後的2016年,被他們邀請去班聚食放題。這些當日徬徨無助的少年人,到了今日,各自有自己的家庭(當我出席 Nami 的婚宴時,著實有點嫁女的感覺;也曾在千野在Facebook 抱怨子女成續時留言「你終於明白我當年嘅感受啦」)與事業(有的成為了咖啡師、救生員、議員助理、童裝店老闆娘,甚至少年廚神!)。

全書讀畢後,再看看封面藝術家倪鷺露繪畫的畫作〈The Closed Gate〉(,特別有趣。尤如作者從世界以外,打破某一種常規,來到我們面前,以極近的距離相互凝視着,迫使我們開始審視日常的一切,像心靈感應,也像一面真實之鏡。

──────

想睇更多文藝嘢,歡迎Follow德尼思化:

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