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現代女性崇尚健康的生活,無論是重訓、慢跑、登山等活動,都各有愛好者。然而,有不少女性朋友在活動過程中,曾遭遇漏尿的尷尬窘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女泌尿科主任鄒頡龍醫師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有漏尿問題的女性朋友前來診治,有人使用護墊、或是減少喝水等錯誤方式,反而造成私密處感染。想要擺脫運動中的漏尿困擾,除了記錄排尿日記、確保充足飲水,更重要的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合適的治療方式,方能重拾運動樂趣!
尿失禁跟遺傳有關? 醫:尿失禁發生與「體質」有關
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台灣54歲以上女性尿失禁的盛行率為23.4%,約每4位婦女中,就有1人受尿失禁困擾,而65歲以上女性更是高達3分之1人。
臨床上婦女常見尿失禁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以「應力性尿失禁」最為普遍,鄒頡龍醫師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會在咳嗽、打噴嚏、跑步等腹壓增加時,出現不自主漏尿。另外,除了有上述症狀,若患者日常尿急時總難以控制,容易不慎漏出,則是結合應力性尿失禁與急迫性尿失禁的「混合性尿失禁」,也是婦女們非常困擾的問題。
鄒頡龍醫師表示,女性的尿道較短,約2至4公分,隨著年齡增長、多次懷孕並自然生產、停經後賀爾蒙缺乏;此外,還有抽菸、經常搬重物等行為,都是尿失禁發生的高危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尿失禁的發生與「體質」也有關係!鄒頡龍醫師提到,每個人先天遺傳體質不同,臨床上曾遇過1名30多歲女子僅生過2個孩子,沒有其他尿失禁危險因子,但產後漏尿卻很嚴重,檢查後才發現她的骨盆底肌肉鬆弛,組織也比較脆弱。然而診間也遇過70多歲的阿嬤生過6、7個小孩,本以為漏尿症狀會相當嚴重,但骨盆底肌肉及軟組織卻相對良好。
尿失禁治療方式有哪些? 盤點療程優缺點1次掌握
關於尿失禁治療方式,鄒頡龍醫師說明,臨床上常見以保守治療、吊帶手術治療、尿道填充術治療為主:
▸保守治療:請患者進行3至6個月的骨盆底肌肉運動,也就是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藉由提肛縮陰,訓練骨盆底、陰道、尿道外括約肌的肌肉縮緊,減少應力性尿失禁症狀發生,適合輕、中度尿失禁患者。鄒頡龍醫師強調,這種訓練方式須持之以恆的執行才有效果,臨床上常遇到患者會覺得運動效果有限,主要失敗原因除了無法每天持續執行外,還有收縮位置不正確,影響成效。
▸吊帶手術治療:屬於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也快,對尿失禁治療的效果好。然而,手術存在併發症風險,短期併發症如術後尿路感染、血腫;長期併發症如人工網膜造成陰道侵蝕、網膜裸露,會對性生活帶來影響,甚至造成慢性疼痛;另外吊帶太鬆、太緊皆影響手術效果,恐造成持續漏尿或排尿困難,可能面臨2次手術的選擇。
▸尿道注射填充術治療:可用於治療應力性尿失禁,治療時會將填充物質注射到尿道周圍的組織中,以增加該區域的體積,從而提供更多抗漏尿的阻力,適合對象如輕度至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因盆底肌肉薄弱或輕微鬆弛所導致;先前曾接受其他治療但成效不彰或失敗的患者。另外,部分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患者,像是有嚴重心肺疾病的年長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此方式也相對較安全有效。
鄒頡龍醫師解釋,此治療在國外已有數十年歷史,填充物質也不斷進步,以達治療效果佳、減少後遺症及併發症之目標,其優點在於幾乎無傷口,患者只需接受10幾分鐘治療,可改善漏尿問題;不過對於症狀較嚴重、日常工作需要負重、或對尿失禁治療要求高的族群可能達不到滿意成效。
尿道注射填充術治療微侵犯特色受肯定 遠離尿失禁日常生活要注意
鄒頡龍醫師分享,曾收治1名40多歲的女子,尿失禁嚴重程度為中度,由於對性生活較重視,不希望有異物感及併發症發生,因此選擇尿道注射填充術治療,雖未100%改善症狀,但漏尿狀況已大幅改善,覺得治療很值得。
另1位是患有慢性病的70多歲婦人,症狀為中度尿失禁,咳嗽、打噴嚏就有明顯漏尿,只是平常活動量不大,加上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擔心手術風險,因此選擇尿道注射填充術,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婦人相當滿意。
鄒頡龍醫師提醒,婦女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治療的選項很多,要根據漏尿嚴重程度,對治療的預期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療後要謹記,別因怕漏尿而減少喝水量,因為攝取水量不足,可能會引發泌尿道感染或結石等問題。平常可透過記錄排尿日記的方式,根據身體狀況,以體重乘30即為每日參考飲水量,舉例來說,60公斤女性飲水量應達1800c.c.,若擔心漏尿問題則可設定為1600c.c.,但飲水量不可少太多,同時為了控制膀胱容量,應定時排尿,約每2至4小時保持在200c.c.至300c.c.排尿量。另外,平時可透過控制體重、戒菸等來遠離尿失禁發生。
▲接受水凝膠填充前,尿道較為鬆弛;接受水凝膠填充後,尿道內徑較小,尿失禁症狀改善。(圖/鄒頡龍醫師提供)
# 首圖來源/Freepi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