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萬聖節

萬聖節源自千年前的凱爾特人?「南瓜燈」最初不是南瓜做的?盤點那些你可能沒聽過的萬聖節趣聞!

風傳媒

更新於 2018年10月30日04:37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9日23:30 • 鍾巧庭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Dvortygirl @Wikipedia/CC BY-SA 3.0)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Dvortygirl @Wikipedia/CC BY-SA 3.0)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來臨, 10月31日當晚,眾人打扮成鬼怪的模樣在大街上「裝神弄鬼」,孩子提著南瓜燈籠、挨家挨戶地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形成「百鬼夜行」的有趣景象。如同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配月餅,雕刻成各式模樣的「傑克南瓜燈」,正是萬聖夜不可或缺的應景元素,美國《時代》雜誌26日特別撰文,介紹「萬聖夜雕南瓜燈」這個習俗的由來。

萬聖節還是萬聖夜?

人們所謂的10月31日「萬聖節」,其實是指萬聖夜(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ning」的縮寫,意為「萬聖節(諸聖節,All Saints Day)的前夜」)。據傳,萬聖夜起源於公元前5世紀的歐洲凱爾特人(Celt)傳統節日,凱爾特人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日子,被稱為「死人之日」或「鬼節」,人們在當天穿上奇裝異服、遊行驅鬼。到了西元8世紀,這個傳統節日受天主教信仰中11月1日諸聖節(All Saints' Day)的影響,才從此改稱為「萬聖夜」。

萬聖節的習俗主要是英倫三島和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的傳統,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是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其後隨著美國文化傳播全球,成為各國的「舶來」節日。

南瓜燈為什麼取名為「傑克」?

萬聖夜的南瓜燈(Jack O'Lantern)被冠上了「傑克」之名,而傑克與燈籠的故事,其實來自於愛爾蘭民俗傳說「小氣鬼傑克」(Stingy Jack)。撰寫多部萬聖節主題著作的作家班納丁(Lesley Bannatyne)表示,小氣鬼傑克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傑克由於戲弄了魔鬼,因此他過世後,靈魂被拒於地獄之門外,但又因為太吝嗇而上不了天堂,只能提著魔鬼給他的炭火,漫無目的地在黑暗中遊蕩。直到20世紀初,「提燈籠的傑克」(Jack of the lantern)的字源輾轉演變成「Jack O'Lantern」,美國人才把傑克的故事與萬聖節的南瓜燈籠連結在一起,成為南瓜燈現今的名字。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663highland@Wikipedia/CC BY 2.5 )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663highland@Wikipedia/CC BY 2.5 )

「南瓜」燈原本不是南瓜做的?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John Phelan@Wikipedia/CC BY-SA 3.0)
南瓜燈是美國萬聖夜文化的重要象徵。(John Phelan@Wikipedia/CC BY-SA 3.0)

班納丁說,英國人和愛爾蘭人原本就有把蕪菁和甜菜等蔬菜雕刻成人臉形狀的風俗,但19世紀移民到美國的居民很快就發現,南瓜是更好的替代品,因為南瓜的體積比較大,更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雖然南瓜燈如今成為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但班納丁說,其實美國人開始慶祝萬聖夜之前,就已經發展出「人臉南瓜燈」的傳統,孩子們會在南瓜盛產的秋季,將蠟燭放入挖空的南瓜中四處嚇人,早在1842年,雜誌上就曾出現描述這種「雕南瓜惡作劇」的文章。

美國人為何開始過萬聖夜?

班納丁解釋,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時期,人們對於死亡和鬼魂的概念更加好奇,「許多人在戰爭中失蹤,你根本不知道所愛之人是生是死。」於此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不斷湧入美國,萬聖夜被形塑為「人人都可以同慶」、「屬於美國人」的新節日,成為建立美國本土文化認同的方式,也助長美國盛行過萬聖夜的風氣。美國人結合當時流行的雕南瓜惡作劇,使得萬聖夜舉南瓜燈的風俗在19世紀後期成為美國的特有文化。

《 更多優質新聞,請前往風傳媒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