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暗黑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詳盡介紹:前四季這些詭異劇情竟成現實?

ELLE HK

發布於 2019年05月20日02:52 • ELLE.com.hk
▲ ELLE.com.hk
▲ ELLE.com.hk

Black Mirror,中文是「黑鏡」,未看過這齣英美製作的劇集,別說自己看過「神劇」。《黑鏡 Black Mirror》是一部集奇情、科幻、驚慄元素的「寓言片」,每集一個單元故事,講述科技進步下最終將勾勒出人類社會最黑暗而又最真實的面貌,深刻又令人絕望。《黑鏡》頭兩季由英國Chanel 4製作,第三至第五季由Netflix接手,投資更大,卡士更強,但劇情依然令人「wow wow聲」,更可怕的,是很多劇情已在現實發生,就讓我們重溫前四季哪些假想劇情已逐步成真……(注意前面劇透,不喜勿入)

▲ ELLE.com.hk
▲ ELLE.com.hk

「黑鏡」名字由來

或許我們可以先由劇集的名字說起。Black Mirror的中文是「黑鏡」,官方劇照又永遠是一幅黑色碎裂的鏡子,「黑鏡」究竟是甚麼意思?劇集創作人Charlie Brooker稱:「『黑鏡』,就是你可在每幅牆,每張檯,每個人手掌上找到,在電視、手機上那面冰冷的、刺眼的熒光幕。」

▲ ELLE.com.hk
▲ ELLE.com.hk

製作人:科技是毒品

《黑鏡》創作人Charlie Brooker希望以劇集探討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如果科技是毒品……而它真的和毒品很相似,那麼科技的具體副作用是甚麼?《黑鏡》正是立足於這快樂(Delight)與不適(Discomfort)之間的地帶。」如是者,每集故事都由科技出發,主人翁往往享受過科技帶來的便捷,卻會承受了科技帶來的惡果。最新一集、創互動劇集先河的黑鏡 bandersnatch就是佼佼者,觀眾可以替男主角作選擇,變相自己也成為劇集的一份子。

▲ ELLE.com.hk
▲ ELLE.com.hk

Stephen King也是捧場客

因為劇情太曲折離奇,又超乎觀眾想像,令劇集屢獲殊榮,包括在2012年國際艾美獎一舉奪得「最佳電視電影」和「最佳迷李劇集」,連「驚慄小說大師」Stephen King亦直認是其粉絲。於2016年,籌拍第三季之際,更牽起英國Channel 4和美國Netflix的版權爭奪戰,最後由後者勝出,相繼製作了第三和第四季,而找來美國樂壇小天后Miley Cyrus演出的黑鏡第五季也快將播出。不過,令《黑鏡》升上神檯的不只是劇情令人拍案叫絕,或者製作極之認真,而是故事情節每每化成現實,令人嘖嘖稱奇。到底有多準?下面是例子。

▲ ELLE.com.hk
▲ ELLE.com.hk

活在電子屏幕後的世界:〈國歌 The National Anthem〉(第一季第一集)

先說系列頭炮〈The National Anthem〉,一出場便來個下馬威。單看劇照,以為是沉悶老土政治劇?錯了。故事是這樣的:英國公主被綁架,綁架片段在Youtube全球公開,但放人條件卻不是付贖金,而是要英國首相電視直播跟一頭豬性交!

▲ ELLE.com.hk
▲ ELLE.com.hk

英國演員Rory Kinnear(《解碼遊戲》裡的警官)飾演的首相實在一絕,由最初對綁匪要求不以為然,到限期迫在眉睫仍無法破案,而公眾意見開始轉勢要求他滿足綁匪要求,他把那份無助絕望演繹得入木三分!故事中不論公眾還是政府要員,都被綁匪在網絡發布的消息耍得團團轉,最好笑是人人在觀看這場「大龍鳳」之際,原來公主一早獲釋,卻根本無人留心。

反觀我們現實世界的人,何嘗不是無時無刻在「elsewhere, watching screens」?最能搶佔眼球的事,往往是一些賣弄「腥色羶」的垃圾資訊(跟豬性交),反而真正重要、切身的事情(公主獲釋)竟統統被淹沒在一片資訊的海洋。這齣劇集於2011年播放,5年後時任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竟爆出「豬嘴門」事件,指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時,曾貪玩把私處放入死豬的嘴巴,事件曝光後大眾立即想起《黑鏡》這段情節,大呼作者料事如神。至於劇中最後首相有沒有跟豬性交?賣個關子好了。

▲ ELLE.com.hk
▲ ELLE.com.hk

消費「真實」當娛樂:〈一千五百萬個積點 15 Million Merits〉(第一季第二集)

延續第一集「驚為天人」的表現,第二集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假想的未來,每個人的工作都是騎健身單車發電(天然資源已枯竭?),他們穿同一種衣服,吃同一種食物,每天的娛樂就是看廣告和天才表演show。若果想改變生活,就要消費騎單車賺來的「點」,或者在天才表演show被評判選中。這是諷刺現實世界,每個人營營役役,娛樂是為了勞動,勞動是為了維持一個超穩定社會結構,背後操盤手正是一班權貴……

▲ ELLE.com.hk
▲ ELLE.com.hk

天才表演絕對是劃龍點睛,首先它製造了一道社會階梯的假象,讓人以為自己有機會一朝得志,當然你要先付足夠的入場費;而表演題材不限,總之能滿足大眾愛吃花生的心理,能煽動觀眾情緒就是贏家。很荒謬?當年在《American Idol》不也紅了個William Hung嗎?

說回劇情,男主角因為某件事情,決心反擊這個荒謬的社會制度,他賺取足夠點數,打算在天才表演裡直播自殺!臨死前他要向全世界觀眾講出真相,祈求喚醒世人的良知。(成不成功自己看吧!)反觀今天,越來越多「真人騷」充斥市面,不論歌唱表演、求愛節目等等,都在賣弄「真」,但那些聽歌聽到淚崩的觀眾(還是演員?)卻「提示」了一切其實都是弄虛作假,偏偏觀眾依然樂在其中。只能說,當造馬、造假變成新常態,「真摯」被商品化,被包裝成娛樂出售,也是無可避免。

▲ ELLE.com.hk
▲ ELLE.com.hk

有手機就是記者:〈白熊世界 White Bear〉(第二季第二集)

延續第一季的口碑,《黑鏡》第二季於2013年播出,第二集〈White Bear〉是本人最愛,沒有之一。故事一言蔽之,失憶的女主角在房間甦醒,原來身處荒廢小鎮,到處遊蕩時遇到幾個戴面具的變態殺手追殺,鎮上不是無其他人,卻只管拿著手機拍攝,無人過問也無人幫忙!

這個荒誕的劇情,其實一早變成現實,只因現時平均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全民記者」的概念本來不算壞事,但當有人遇到不幸,大眾的意識卻由本來伸出援手,變成拿起手機拍攝、錄影,用「旁觀者」的角度冷眼看世界。想當年曾經拍下〈The vulture and the little girl〉照片的普立茲獎得主Kevin Carter,因為沒有幫助小女孩被公眾唾罵,最終抵不住罪疚和種種原因自盡。廿多年後的今天,同樣的行為卻變得像理所當然,科技是進步了,人心卻彷彿在倒退……

▲ ELLE.com.hk
▲ ELLE.com.hk

虛擬世界活出「真我」:〈聯邦星艦卡里斯特 USS Callister〉(第四季第一集)

黑鏡第四季譭譽參半,大概是因為前三季成績太亮麗,期望越大便失望越大。但其實當中幾個單元故事委實不差,也同樣有警世意味。而第一集〈聯邦星艦卡里斯特〉(USS Callister)就第四季一大亮點。故事講述由喜劇演員Jesse Plemons飾演的一位天才程式員Daly,原來是個大「毒男」,因為平日生活不受尊重,故此偷偷把收集平日欺負他的同事們的DNA,再複製到自己創立的多人RPG遊戲中,並以《Star Trek》的卻克隊長形象自居,複製同事統統變成他的下屬,日常生活受的氣,統統發洩在遊戲裡的複製人身上,讓那班複製人在虛擬世界裡永不超生。

▲ ELLE.com.hk
▲ ELLE.com.hk

隨著「毒男」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淒涼,他對遊戲裡一班虛疑人物的欺壓便越來越厲害,終於令他們受不住群起反抗。至於現實世界,沉迷打機的人越來越多,有美國有大學作出研究,發現比起舊式電子遊戲相對單調的劇情、畫面和玩法,新式電子遊戲不斷進步,令玩家的沉迷程度也越來越高,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造成「宅男」、「隱青」現像。例如一款名為《暗黑破壞神3》(Diablo III)的遊戲於2012年發售,旋即牽起全球熱潮,共賣出3,000萬套,很多上班族寧願請病假也要留在家打機。

至於劇集中能使用人類DNA製作角色,現實生活裡這技術(應該)不存在。不過越來越多遊戲要求玩家提供個人資料製作虛擬角色,例如很多網上RPG,輕至電郵地址,重至用你的相片製作角色面貌;而遊戲公司收集了這麼龐大的數據,卻無人制約他們如何使用我們的資料。再加上很多社交媒體已收集了我們大量資料,說不定終有一日,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分出現在遊戲裡。

▲ ELLE.com.hk
▲ ELLE.com.hk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都感受到《黑鏡》的獨特「魅力」,而此劇也啟發了之後不少創作,如被喻為動畫版黑鏡、同樣在Netflix播放的《愛·死·機械人》,每集約15分鐘,畫風迥異,有卡通、寫實、立體等等,故事也十分精彩,值得一看。

**Follow us on: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