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設計前衛 睇得玩得 回望香港科普樂園

明報

更新於 2023年12月16日16:59 • 發布於 2023年12月16日20:30
貫穿4層展廳的「能量穿梭機」是科學館的鎮館之寶,每天會運行3次,一連串圓球穿梭往返展示能量的轉化。(馮凱鍵攝)
貫穿4層展廳的「能量穿梭機」是科學館的鎮館之寶,每天會運行3次,一連串圓球穿梭往返展示能量的轉化。(馮凱鍵攝)
科學館一向是親子好去處,多互動展品。常設展覽多年來沒太大變化,別具親切感。(馮凱鍵攝)
科學館一向是親子好去處,多互動展品。常設展覽多年來沒太大變化,別具親切感。(馮凱鍵攝)
歷史博物館及科學館正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展」,據科學館職員所言,國泰航空飛機「貝茜號」為配合展覽暫時收起。(馮凱鍵攝)
歷史博物館及科學館正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展」,據科學館職員所言,國泰航空飛機「貝茜號」為配合展覽暫時收起。(馮凱鍵攝)
科學館地下欄杆飾有恐龍雕刻,讓人想起不時舉辦的恐龍展。(馮凱鍵攝)
科學館地下欄杆飾有恐龍雕刻,讓人想起不時舉辦的恐龍展。(馮凱鍵攝)
由美國公司West Office設計的生命廳於2019年關閉後改建,圖為廳內原有DNA構造展品。(West Office提供)
由美國公司West Office設計的生命廳於2019年關閉後改建,圖為廳內原有DNA構造展品。(West Office提供)
林雲峯(受訪者提供)
林雲峯(受訪者提供)
李偉才(受訪者提供)
李偉才(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觸摸等離子球施展閃電「魔法」,再跑到鏡子世界打卡留念,香港科學館歷久常新的展品塑造港人的集體回憶。政府初步構思將科學館搬遷重置,現址改建成國家發展和成就專館,引起廣泛關注。藉此機會,讓我們回顧科學館成立歷史,一窺科普教育的發展。

港英時期的市政局1986年委任巴馬丹拿公司設計科學館,該館在短短4年後落成、翌年開放。市政局同時聘請來自美國波士頓的知名博物館策劃顧問Verner Johnson,為科學館的設計概念提供意見。

科學館落成之前,香港的現代化博物館寥寥可數,其一為坐落於大會堂高座的香港博物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前身)。「以前人們的印象,博物館、美術館就是乖乖哋睇資訊。但我們那個(科學館)不是,是要interactive(互動),要hands-on(親身體驗)。」當年任職巴馬丹拿、參與項目的建築師林雲峯說,Verner Johnson很早便提起這兩個關鍵詞,直指世界潮流是把博物館視作主題樂園,於是科學館以主題劃分多個展區,放置互動展品讓大小朋友踏足觸碰。

反應熱烈 開館一月玩壞展品

前所未有的博物館體驗風靡全港,林雲峯憶述當年科學館開館不足一個月,很多展品被玩壞而需搶修,「香港人未試過咁興奮,不斷地玩」。

科學館的鎮館之寶莫過於貫穿4層展廳的「能量穿梭機」,至今仍是全球同類型展品中最大的一件。它由1985年成立的美國公司West Office設計,原來亦是該公司揭幕之作。官方網站簡介這段歷史:「我們的第一個項目是受委託為香港一間新的科學博物館設計展品,那是全亞洲最早的主要科學中心之一。West Office為這博物館製作高度互動的設計,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動能球道,為未來的項目定下基調。」

網頁更展示科學館內部舊照,West Office現任管理人Steve Wiersema以電郵回覆,當年公司創辦人Andy Kramer主理設計「能量穿梭機」及生命廳(現改建成古生物展廳),前者被設計成博物館的標誌,運行時一系列行動使其非常獨特。

觀乎科學館初期展品設計,林雲峯透露有來自日本、美國等四國的設計師參與。至於「能量穿梭機」這個巨型且運作複雜的展品,他還記得要特別找來工程師,計算相關力學以確保安全。

另一旗艦展品為國泰航空首架飛機「貝茜號」(Betsy),當年從啟德舊機場經水路運至尖東海旁,在外牆未封上前吊運入館,比「能量穿梭機」更早入伙。原來科學館的粉紅色磚牆可按需要改建,林雲峯加以解釋設計巧思:「科學館整個外牆是可以拆,是隨時可以改動的Cavity Wall(空芯磚牆)。外國很流行,牆身是兩塊牆可以擋雨水、隔熱,但拆是很容易拆的。」此外,館內空間跨度很大,避免柱子阻礙放置展品的靈活度。他相信若科學館改建成其他用途,原有建築的結構仍有條件保留。

「我們經常說國際的大都會,一個科學館差不多是必定的,無一間科學館都醜怪。」李偉才這個科學發燒友早年任職太空館,又曾在科學館擔任顧問6年,對兩館都有深厚感情。科學館搬遷與否引起廣泛討論,李偉才對重置方案很不解:「正所謂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何况你搬一個博物館。」他憶述在康文署轄下博物館之中,科學館的入場人次幾乎長踞榜首,而且該館的擴建計劃早有討論。翻查去年8月資料,科學館及歷史博物館原計劃於相連空地擴建,擬建3幢大樓,預計2030年完工。

李偉才身處澳洲悉尼,他認為香港科學館相比當地的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 質素不俗,不過後者空間更寬敞,易於容納大型展品如飛機、火車頭、甚至是太空艙。他到訪外國其他博物館,有些館內設有循環放映紀錄片的迷你影院。「一個科學館裏有3、4個這些超迷你影院,一個講環保的,一個講機械人……那是好事,但是我們不夠空間。」

有責任提供更宏觀視野

他另提到英國倫敦設有科學博物館,以及另一個廣獲好評的自然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要一館兼兩職,他評價有關自然史即宇宙起源、人類演化等內容不足,「(館方)某程度上有採納(建議),是改進了這方面,特別是關於進化」。互動是香港科學館的一大特色,雖有助引起興趣,不過李偉才認為科學館也有責任提供較宏觀的視野,把知識放置於其歷史情景之中,以免讓遊戲般的互動裝置變得零碎、割裂。

科學館被指藏品廿年如一日,但李偉才說科學有許多基本知識,常規展廳基於公帑考量也毋須頻繁更新。過去32年,去科學館是香港小朋友成長必經的節目,科學館也肩負提高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和認識的責任,「興趣當然要自小培養,所以走很多親子路線絕對是對的」。香港科學館去向未有定案,不變的是科普教育在AI衝擊、全球暖化、世紀疫症之時仍然很重要。「希望趁這個機會多啲人關注科學館,或者令它做得更好呢?那可能是壞事變好事都唔定嘅。」

文˙朱令筠

圖˙馮凱鍵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