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28歲男性業務員自學生時代起就困擾於皮膚問題,他起初以為是尋常青春痘或毛囊炎,但症狀卻一再反覆發作,病灶甚至延伸到鼠蹊部和臀部,不僅腫痛、流膿,還會飄散異味、沾染衣褲,讓他接待客戶時尷尬地不知如何自處,而每日通勤因騎乘機車摩擦患處所帶來的疼痛更猶如經歷一場酷刑,直到前往醫院皮膚科就醫,才終於被診斷出是罹患「化膿性汗腺炎」。
化膿性汗腺炎早期難發現 病灶型態、位置、疾病史3招自我診斷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吳吉妮醫師表示,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因為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皮膚疾病,因為非感染所導致,不具傳染性。此疾病好發於年輕族群,常見發作在身體皺褶處或是大汗腺、頂漿腺等容易流汗的部位,如頭皮、腋下、乳房下方、鼠蹊部、臀部等位置,而隨著這些部位的毛囊堵塞與發炎,就會產生結節或是膿瘍,而在反覆發炎的過程中,還可能從皮下生成連結皮膚表面的竇道或廔管,滲漏膿液並留下疤痕。此外,也容易合併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共病,甚至有低機率演變成皮膚癌,不能輕忽其疾病嚴重性。
由於化膿性汗腺炎相對少見,而且早期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青春痘、毛囊炎、疔瘡等常見皮膚疾病,加上有些病灶位於較私密的部位,也常有病人因為怕尷尬而不好意思就醫或是未能向醫師完整說明症狀,以致難以早期診斷。吳吉妮醫師建議,民眾可依循3招自我檢視化膿性汗腺炎:(1)第1招「病灶型態」:皮膚出現結節、竇道、廔管,且病灶處化膿、流膿、(2)第2招「位置」:病灶發生在腋下、鼠蹊部、臀部等疾病典型發作的皮膚皺褶處、(3)第3招「疾病史」:半年內至少反覆發作兩次以上。若有符合上述3個條件,應儘快至皮膚專科做進一步診斷。
▲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吳吉妮醫師
藥物手術雙管齊下 助化膿性汗腺炎患者找回生活品質
化膿性汗腺炎的常見藥物包括局部治療使用的外用抗生素藥膏、抗菌洗劑,以及用於抑制全身性發炎的口服抗生素、口服A酸、荷爾蒙藥物、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等治療選擇。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表的化膿性汗腺炎臨床診療共識,對於中重度患者有對應的階段性用藥策略,建議治療時應評估內科用藥與外科手術,前者是指接受全身系統性抗生素等治療12週後,若改善效果未達預期,即應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後者則需視個人病況,予以病灶切除或全面性切除等手術。
生物製劑有助於縮小病灶範圍,以利患者得以透過手術更完整地清除病灶,吳吉妮醫師舉前述28歲男性個案為例,他起初在鼠蹊部與臀部的發炎病灶有多達7個發炎病灶,因為擔心開刀需要較長恢復期而一再推辭手術,所幸,經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病灶減少至2個,範圍也大幅縮小,這才讓他點頭同意接受手術,治療至今已有5年未再復發,得以不受疼痛流膿影響,全心投入生活與工作。
吳吉妮醫師提醒,化膿性汗腺炎雖然無法根治,但可透過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日常照護與危險因子的控管協助減少患者的疼痛,減少疾病惡化或是復發,並改善生活品質。呼籲有疑似症狀的民眾儘速尋求專業皮膚科的協助,及時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後果;而已診斷化膿性汗腺炎之患者,則建議加強危險因子的控管,透過減重、減少糖、乳製品等飲食攝取、戒菸,以避免誘發發炎而導致病情惡化。相信在醫病相互合作下,能更穩定地控制化膿性汗腺炎,幫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FA-11274609_2026092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