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必然為父母所生,卻非每一個人都跟父母有緣。而這種關係的落差,往往會為人生帶來障礙。
有一位中年女士,因總是無緣無故地感到不安而前來面見。之所以說無緣無故,是因為她自覺生活優渥,丈夫愛護她,女兒乖巧可愛,身體也算健康,著實找不到不安的理由。而這不安感重重地壓著她,令她時常感到胸口鬱悶、身心疲憊。
我嘗試了解她的成長,知道她年幼時父母就離異了。她隨父親生活,初時還時常見到母親,但後來父母各自成家,她跟母親就漸漸疏離了。她在國外長大,婚後搬來香港。她跟母親較為真正的「重逢」,是在生了女兒後,母親來到香港好一段時間跟她一起照顧女兒。所以,她以為一切都好了,她跟母親的關係現在很好,有時母親來港,有時她一家人過去探望她。但我心裡知道當中仍有些結未解開。「那我們就去看一看吧!回顧一下你和媽媽之間的關係。」當我提出建議時,她有點猶豫了,那使我更肯定自己的看法。
在安全、信任的關係建立後,我們透過眼動身心重建治療(EMDR Therapy)去回顧她一生中跟母親的關係。不消一會,她就泣不成聲了。她兒時在新的家過得不好,她回想每年媽媽來探望她,帶她選購全年衣物的畫面。她回想在電話中請求媽媽帶她離開的畫面。她回想大學畢業後,她終於鼓起勇氣離開那所謂的家,第一時間致電媽媽,媽媽沒追問原因,只關心她那一刻需要甚麼的畫面…….她對母親真的沒有恨,從來都沒有,她知道她盡力了,所以談不上原諒。但當中錯過得太多了,那是此生都無法填補的遺憾。
她愈刻意叫自己忘記,叫自己別介意,愈刻意地跟自己說我過得很好,那就一直愈搾乾她的力氣。她愈要別過臉去,不看那黑洞,它就會以更大的力度將她反噬。當然,要她去直視那傷痛是極其艱難的事情。但唯獨當我們一起進入、走過那黑洞,透澈地明白、療癒那失落了的痛,我們才能真正的離開。這正是我們治療中要做的事。
經過一段日子的治療後,那莫可名狀的不安感漸漸消失。她相夫教女,生活頗為愜意,近來我們都很少見面了。但有時當她感到困惑,就會跟我約見。最近一次會面,她提到3年疫情退卻後,終於有機會一家人去探望媽媽,但媽媽卻因為換了新工作而縮短她們相聚的時間。她告訴我,她很失望很心痛,痛了兩天,見我時情況已好多了。
我知道她到來是想找一個答案。我說:「或者身邊的人會說,有甚麼想要的,坦白說清楚不就行嗎?但我不會刻意叫你跟媽媽說出心中所想。就算你說了,我猜想她也真的會請假陪伴你,但我知道,你想要的不是她的愧疚補償。」
她很驚訝地說:「你說得對啊!我丈夫著我直接跟她說,但我不想這樣。」看見痛,她沒再走開,她開始明白,人生有苦有樂,樂的時候,就好好享受。苦的時候,也好好領悟。「就接受吧!」她續說。「然後在還能相聚時就好好相聚,要分開時,就好好相分。在遠方祝福她日子過得好,我也跟丈夫、女兒好好過。」
隨著一陣深而長的嘆息,我也跟她徐徐分享自己跟父親之間淡薄的緣分。縱使從小住在同一屋簷下, 他可算沒有缺席,但也從無出席,像透明的存在一樣。
至此,我倆彼此沉默了一會,感受那生命中本有,卻在此生無法感受的情分。一直以來,我們常談生命的改變,而有一種改變,名叫接受。當接受了,就不再在其中苦苦掙扎,而有時這種掙扎是習慣了而不自覺的,那就造成她身上的不安疲憊。當釋懷了,就能騰出更多的空間,將目光放在眼前重要的人和事上面,好好過日子。
*以上故事純屬筆者從臨床經驗中編寫,並不反映任何個別人士的經歷。
何欣容 Connie Ho
HealThySelf 創辦人;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靜觀導師;大學講師
曾於醫管局總部、衛生署及社福機構工作,現為私人執業。相信每個人內在都擁有讓生命轉化的力量,希望透過靜觀及心理治療喚醒這力量,使每個人都活得更自在、滿足。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yself.h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