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極端天氣|重訪「世紀黑雨」受災鄉村 紅雨再傷村民 政府供沙包 改善工程未見

集誌社

更新於 05月24日09:50 • 發布於 05月25日02:00

去年一場夜以繼日的「世紀黑雨」,令香港政府首度發出「極端情況」。政府早前召開應對極端天氣記者會,嚴陣以待,防洪工作有何準備?《集誌社》記者本月重訪北區兩條受災嚴重的鄉村:木湖村原來有家住寮屋的夫婦險淹死,要村長入屋抬走方獲救,惟今年只獲提供沙包,沒有任何工程,有村民在月初的紅雨中跌倒受傷;虎地坳村去年受災嚴重,住在梧桐河旁的老夫婦,未見有政府工程。

記者盤點渠務署六個在北區的防洪工程,有兩個已在 2022 年完成,兩個進行中的工程,地下雨水渠修復工程預計在 2025 年完成,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要 2028 年才完工。此外,有兩個尚在「規劃設計中」。渠務署署長莫永昌今日(23日)表示,現時進行中的 11 項雨水改善工程系統,有兩項都在北區。

攝影:陳朗熹、HLK

「𠵱家一掛黃雨我就唔使瞓,就驚啲水湧入屋⋯⋯」60 多歲的黃太,住在木湖村一間鐵皮寮屋。去年的「世紀黑雨」,她與丈夫在睡夢中受災。兩人當時已入睡,但雨水不斷湧入地勢較低的家,淹過二人平躺的床,要靠村民將他們拖出屋外方獲救。

他們因低溫症送院,家中所有物資,如衣服、床舖、梳發等,被污水淹浸,「全部都唔要得」;全屋電器,如洗衣機等都被浸壞,要更換。幸得村長幫助,兩夫婦亦獲捐贈物資,現時有新床墊、新電器可用。

談到暴雨,黃太仍心有餘悸。5 月 4 日,天文台掛起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黃太當日淋著大雨,打算堆在家門前堆沙包,阻擋雨水入屋,不慎跌到,手肘及膝蓋擦傷。黃太受訪時相距大雨已一星期,她向記者展示兩個傷口,仍未痊愈。 她眼眶泛紅說:「𠵱家幾時會極端暴雨冇人會知呀嘛,兩個鐘落雨唔停呢,就死喇。」

木湖村村長杜生正是救起黃氏夫婦的人。談起去年「世紀黑雨」杜先生仍歷歷在目。他在村口地面的去水渠上比劃,稱去年去水去不及,村口都淹浸了。「佢唔係浸呀,而係啲水喺坑渠到倒灌返上嚟」。

去年暴雨後,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稱,第一時間到實質受排洪影響的六條村,安排撤離及其他工作。杜村長說,當晚只收到警察公共關係科、民政處等來電提醒,有需要就去疏散村民。黃先生黃太受災時,杜村長自行救人:「我拖阿伯出嚟,又陪佢等救傷車消防車呀,佢成身濕晒,低溫症,喺度震,我陪到佢天光呀!」杜村長說,由凌晨等到清晨,才有車將他們送院。

暴雨後,民政處向木湖村派發綠色的長形沙包,今年五月初再派;現時沙包堆疊在木湖村的佈告板旁,以便村民有需要時自取沙包。可是,具體的排洪工程則沒有提案。杜村長已不期望政府會進行任何工程,緩解村內的水浸問題:「全部都係得個講字,講完都冇咗影⋯⋯」。

填平稻田 申建丁屋 開始水浸 

杜村長說,木湖村以前沒有水浸問題,不過,近年因有人申請興建丁屋,將水稻田填平,又沒造好去水設施,以致村內開始水浸,「呢到本身種菜種禾,有坑渠去水,好多去水位,水渠又唔整好,啱啱先填完,落大雨就水浸。」這塊填高了的田,位置正正處黃太的家旁邊。她的家去年才開始水浸:「嗰邊嘅地係高過呢邊,人哋啲地盤填高咗,所以啲雨一嚟到呢到,冇地方去架啲水。」

黃太與丈夫均已退休,在這間兩房一廳鐵皮寮屋居住約五至六年,以月租 1800 租住單位。兩人六月起獲安排住在過渡性房屋,但黃太對於五月可能會出現的暴雨,仍憂心忡忡。

集誌社檔案:

北區排洪 「六村」以外 其他村落受影響

去年「世紀黑雨」凌晨,深圳在排洪前 45 分鐘知會港府,港府再在排洪前 16 分鐘前發新聞稿交代,當時北區很多村民不知深圳排洪。政府只提到,北區有六條村。而實質受排洪影響的六條村,位處深圳河與沙灣河匯流處木湖村,是受影響的六村之一;其餘受排洪影響的,包括得月樓、羅湖、河上鄉、料壆及馬草壠(北)。

受排洪影響的村,沒做防洪工程,不在政府的「受影響六村」之列,但在去年的極端暴雨下受災嚴重的虎地坳村,今年也沒特別進行工程。去年曾受訪的虎地坳村村民周伯周太,所住的寮屋很接近梧桐河。今年已92 歲的周伯 及 88 歲的周太,談起去年的暴雨,記憶猶新。當晚洪水湧進家中,他們的家,至今仍在被洪水浸過的水痕。以往開設紡織廠的周伯,最介意是其陳年機器被浸壞:「以為用到,原來浸壞咗個摩打呀!」

周太說,受災後都是靠子女自行協助清理,至今都沒獲任何人士聯絡及協助;家住梧桐河排水塘旁的周太,這一年都沒留意到有人修整梧桐河。所幸的是,五月的大暴雨沒再令其家中水浸,周伯及周太都可以安心休息。

北區六防洪工程四未完成

《集誌社》盤點渠務署六個在北區的防洪工程,當中有兩個早在 2022 年完成,但有兩個尚在「規劃設計中」,進行中的工程當中,地下雨水渠修復工程預計在 2025 年完成,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要 2028 年才完工。

渠務署今( 23 日)簡介本港未來防洪工作 ,提出 今年至 2030 年間分批落成 10 個雨水排放系統計劃。此外,渠務署擬在黃大仙、九龍城、沙田及西貢、 旺角、大埔、觀塘及東區 7 個區域,建設蓄洪池及雨水渠,擬建超過 20 立方米蓄洪池,將在今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不過,當中就不包括去年水浸同樣嚴重的北區

記者問及,渠務署今年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在 7 個區域起蓄洪池及雨水渠,會在今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卻不包括去年水浸同樣嚴重的北區?渠務署署長莫永昌回覆指,現時進行中的 11 項雨水改善工程系統,有兩項都在北區。至於有否在梧桐河及平原河進行改善工程,莫就未有回覆。

集誌社檔案:
渠務署上調幹渠設計參數 維持 200 年重遇期 

去年世紀暴雨,被政府形容為「 500年一遇」,渠務署在今年三月,上調了市區幹渠的設計參數,表示較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最高雨量為高。設計標準,仍然維持返 200 年重遇期。

最新設計標準可抵禦幾多年一遇嘅暴雨?

渠務署今( 23 日)簡介本港未來防洪工作,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香港的防洪標準,媲美北京、上海、深圳、倫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市區幹渠系統設計標準,是以 200 年的重遇期,即大家說的 200年一遇,有留意數據,適時更新設計雨量的參數。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降雨量達 158 毫米,打破當時香港每小時最高降雨量的紀錄,渠務署已將有關破紀錄降雨量連同天文台自 1883 年成立至今,超過 140 年錄得的雨量數據,進分雨量頻率分析,並在今年三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上調設計雨量參數,推算到 2050 年,「喺一個200年一遇場景之下,經過上調嘅設計雨量參數,已經係較去年九月特大暴雨每小時最高嘅雨量為高,所以,其實我地嘅標準,已經提高咗,就住設計標準,仍然維持返 200 年重遇期,但係我地會適時檢討」。

歡迎追蹤以下平台,即時接收《集誌社》最新資訊,及付費訂閱支持!

【付費訂閱《集誌社》】
https://thecollectivehk.com/subscribe/

【訂閱《集誌社》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thecollectivehk

【Like 《集誌社》IG】
https://www.instagram.com/the_collectivehk/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zero shum
    人哋做戲架咋,你估真係有改善工程?
    05月25日04:48
  • Asa (卝Dummy卝)
    收幾十萬一個月人工咋,唔通仲想佢地做實事咩,愛國就唔怕天災的,加油
    05月25日03:21
  • 11哥
    “ 興建丁屋,將水稻田填平,又沒造好去水設施,以致村內開始水浸” 政府應該取消給予興建丁屋,而現時的更加應該興建高樓大廈及相關設施去取替所有丁屋,以改善土地資源問題及環境問題
    05月25日09:3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