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體育運動有益身心,但亦有潛在風險,如何避免運動受傷和減低其風險亦是運動醫學中的一大課題,當中最棘手的事項之一應該是運動關聯腦震盪。
運動關聯腦震盪是指在體育運動中,腦部受到外在力量直接撞擊,或是間接地從身體其他部位傳遞到腦部。撞擊力會引發神經遞物質和代謝級聯反應,可能導致軸突損傷、腦內血流變化和腦部發炎。症狀可以即時出現,又或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續部顯現,但通常在幾天內緩解。這些症狀不能僅僅通過由藥物使用(合法或非法)、酒精、其他損傷或合併症(如心理因素或共病症)來解釋。重要的是,這類受傷不能靠一般影像檢查(如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來診斷,所以只能靠準確的臨床診斷來斷症。
根據2020年的一項系統回顧研究,基於住院數據,每10萬人中約有3.5 至 31.5 例腦震盪,當中男性佔主導地位(高達75% )。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佔最高病發率群體,風險較高的運動項目包括欖球 / 美式足球、越野車(包括單車)和馬術活動。美國一項類似研究發現,腦震盪佔所有高中運動受傷的9-13%。其中欖球、冰球和美式足球是高危的運動項目。在大學運動員群體中,腦震盪佔所有運動受傷的 6%。研究發現,在使用同規則但分性別的運動,如籃球、足球和欖球,女性的腦震盪率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患有先前腦震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學習障礙的發病率也較高。
事實上,腦震盪在運動中並不新鮮,在拳擊等搏擊運動中頭部中拳而被擊倒基本上等同於腦震盪。長期頭部受擊而引致的後遺症,如帕金森病或早發性腦退化等,對這類活動來說並不陌生。但在近二十年來,使腦震盪再次走進運動醫學的聚光燈下的,卻是在傳統上被視為頭部安全的非搏擊性運動(例如美式足球)的退役運動員中,發現有如職業拳擊運動的腦震盪後遺症。其後更引發不少的訴訟,涉及天文數字的賠償金。故此,醫療界投入了大量人力及資源去研究運動與腦震盪的關係、風險和控制,及其潛在長期併發症如後遺症對健康影響。在2014 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上有37篇關於腦震盪的論文,而到2020年,在《生物醫學資料庫 》(PubMed)內相關文章數量激增到1822篇。腦震盪成為全球體育領域中首要的運動員福利問題,其引申的潛在法律訴訟和賠償在體育行政、運動醫學和相關研究層面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賽場主要是靠臨床判斷來找出運動關聯腦震盪,受傷的運動員可能在撞擊後迷失意識、精神狀態改變、頭痛、頭暈或嘔吐症狀,又或是行為改變、反應遲緩、專注力下降、遺忘症等微妙的改變。儘管症狀表現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高達 90%)在一周內都會自然消退,兒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來康復。
變化多端的症狀對場邊醫務人員的診斷帶來挑戰,多個國際體育組織*於2002年成立了「國際體育腦震盪研究小組」(CISG),以分享研究成果,提供建議,改善受傷運動員的安全和健康。小組還開發了體育腦震盪評估工具(SCAT)來標準化運動員的受傷評估。
目前最新第6版(SCAT6)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快速評估部分允許醫療人員通過直接觀察或視頻重放,迅速找出疑似腦震盪個案,繼而在場邊進行即時評估,整個過程只需數分鐘。若運動員通過了評估,便可重返賽場繼續餘下比賽,賽後完成餘下的場外評估。否則就要立即被調離比賽,送往醫療室進行場外評估。該評包括詳細病史、症狀表現、認知功能、協調能力和平衡功能,加上神經系統檢查,綜合得出評分來診斷體育腦震盪。
SCAT6旨在用於急性階段,適用於受傷後72小時內使用。若首次檢查已超過受傷七天,又或需要作後續評估,可使用辦公室版本(Sport Concussion Office Assessment Tool 6, SCOAT6)。它是SCAT6的延伸,作為監測運動員從受傷後第3天到第30天恢復情況的多模式臨床管理及監察工具。若頭痛、頭暈、頸痛等症狀在受傷後持續10天仍未消退,便要進行頸椎平衡康復治療。如果症狀(如頭暈、平衡障礙、頸源性症狀、頭痛、眼動障礙、認知或心理困擾等等)持續超過4週,請需要轉介至專科醫生。
在復康方面,新的證據顯示,絕對休息以待腦震盪症狀完全消散並無益處。取代而之是相對休息,包括保持日常生活的活動和——最重要的——減少屏障時間。相對休息應在受傷後首兩日內進行,並鼓勵運動員在24至48小時後,盡早恢復體力活動,如散步或健身單車,同時避免碰撞、跌倒或再次受傷。運動員在專業的團隊下進行進階式復康計劃,階段包括帶氧運動、專項訓練、非對抗性練習、及完整對抗性活動。每個階段都有所屬的活動及目標,運動員只要在無症狀下完成該階段,便可晉升下一階段的康復訓練,直至到重返運動,返回賽場。
* 小組成員包括國際奧委會(IOC)、國際足協(FIFA)、國際冰球總會(IIHF)、世界欖球協會(World Rugby)、國際馬術總會(FEI)、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美國國家衛生院(NIH)
參考文獻
- Incidence of sports-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f all sever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 Theadom, et al. Neuroepid 2020;54:192–199
- The epidemiology of sport-related concussion: what the rehabilitation clinician needs to know. Gardner AJ, et al. JOSPT 2019;49(11):768-78
-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sport-related concussions and head impa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liason PH, et al. BJSM 2023;57:749-61
- Rugby headgear and concussion prevention: misconceptions could increase aggressive play. Menger R,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6;40(4):E12
-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sport-related concussions and head impa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liason PH, et al. BJSM 2023;57:749-61
-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oncussion in spor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ussion in Sport. Patricios JS,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23;57:695–711.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郭永康醫生
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幹事 及 醫生委員會委員 (2022-24年)
急症科專科醫生
《體路Sportsroad》
屬於香港人的體育新聞平台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portsroad/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portsroad.hk/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