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飲涼茶等巴士 見證歲月留痕 漫遊城市 邂逅歷史建築

明報

更新於 2022年08月25日18:20 • 發布於 2022年08月25日20:30 • 好去處
轉角唐樓–中環荷李活道60號的轉角唐樓,地下為老字號涼茶舖,1920年代時曾是萃文書坊,售賣新文化運動相關的書籍。(馮凱鍵攝)
轉角唐樓–中環荷李活道60號的轉角唐樓,地下為老字號涼茶舖,1920年代時曾是萃文書坊,售賣新文化運動相關的書籍。(馮凱鍵攝)
油街觀鯨–油街實現今年5月開放新藝術空間,位處戶外的大型屏幕帶來3D數碼藝術,可觀賞鯨魚暢游深海的景觀。(馮凱鍵攝)
油街觀鯨–油街實現今年5月開放新藝術空間,位處戶外的大型屏幕帶來3D數碼藝術,可觀賞鯨魚暢游深海的景觀。(馮凱鍵攝)
石澳巴士總站復修–原本殘破的石澳巴士總站今年初完成復修。建築物最搶眼的紅色站名SHEK-O BUS TERMINUS,字形「上肥下瘦」,很是特別。(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復修–原本殘破的石澳巴士總站今年初完成復修。建築物最搶眼的紅色站名SHEK-O BUS TERMINUS,字形「上肥下瘦」,很是特別。(鍾林枝攝)
華仁舊址–荷李活道60號的唐樓樓上部分,曾是華仁書院創校之址。(馮凱鍵攝)
華仁舊址–荷李活道60號的唐樓樓上部分,曾是華仁書院創校之址。(馮凱鍵攝)
懷舊海報–公利真料竹蔗水店面一旁,仍保留手繪的懷舊海報。(馮凱鍵攝)
懷舊海報–公利真料竹蔗水店面一旁,仍保留手繪的懷舊海報。(馮凱鍵攝)
戶外場地–油街實現新增的戶外空間猶如城市綠洲,成不少街坊、附近打工仔的好去處。(馮凱鍵攝)
戶外場地–油街實現新增的戶外空間猶如城市綠洲,成不少街坊、附近打工仔的好去處。(馮凱鍵攝)
跟樹共轉–站在「轉轉樹」的自動轉盤上,一同旋轉,以新視角欣賞城市。(馮凱鍵攝)
跟樹共轉–站在「轉轉樹」的自動轉盤上,一同旋轉,以新視角欣賞城市。(馮凱鍵攝)
綠化空間–油街實現增添不少綠化空間,園內種有多棵果樹和野菜,一起期待收成之時吧!(馮凱鍵攝)
綠化空間–油街實現增添不少綠化空間,園內種有多棵果樹和野菜,一起期待收成之時吧!(馮凱鍵攝)
藝術活動–新加建的油街玻璃屋正舉行「貳零貳貳同學會」,由多組藝術家和創意單位每兩星期輪流策劃一項藝術活動。(馮凱鍵攝)
藝術活動–新加建的油街玻璃屋正舉行「貳零貳貳同學會」,由多組藝術家和創意單位每兩星期輪流策劃一項藝術活動。(馮凱鍵攝)
前牧場石屋–中葵涌公園石屋前身為瑞豐牧場主人曾氏家族的住所。(馮凱鍵攝)
前牧場石屋–中葵涌公園石屋前身為瑞豐牧場主人曾氏家族的住所。(馮凱鍵攝)
(圖a)(馮凱鍵攝)
(圖a)(馮凱鍵攝)
「L形」通風孔–石澳巴士總站候車區的「L形」通風孔,加強巴士站的通風效果。(鍾林枝攝)
「L形」通風孔–石澳巴士總站候車區的「L形」通風孔,加強巴士站的通風效果。(鍾林枝攝)
中環荷李活道60號(馮凱鍵攝)
中環荷李活道60號(馮凱鍵攝)
公利真料竹蔗水舖面左下角,刻有5位數字的電話號碼和所屬的建築裝飾公司名稱。(馮凱鍵攝)
公利真料竹蔗水舖面左下角,刻有5位數字的電話號碼和所屬的建築裝飾公司名稱。(馮凱鍵攝)
中環荷李活道60號公利真料竹蔗水舖面(馮凱鍵攝)
中環荷李活道60號公利真料竹蔗水舖面(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石屋(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馮凱鍵攝)
中葵涌公園(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油街實現(馮凱鍵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石澳巴士總站(鍾林枝攝)
巴士站還有「貓站長」看守,但牠經常出走,要碰碰運氣才能遇見。(鍾林枝攝)
巴士站還有「貓站長」看守,但牠經常出走,要碰碰運氣才能遇見。(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漫遊城市、穿梭大街小巷時,轉角忽爾會出現讓人驚喜的歷史建築:可能是散步途中步入牧場遺址,買清涼蔗汁時踏足百年前「禁書坊」,又或許在有逾半世紀歷史的巴士站候車,這些歷史建築均見證城市的發展。以下介紹數個特色歷史建築,有些今年獲得新的歷史建築評級,有些復修、擴建後重新開放,到訪時除了打卡,不妨多認識背後歷史,細賞那些不能錯過的故事。

中環轉角唐樓涼茶舖 百年前「禁書坊」

中環新舊建築交融,轉角隨時遇到歷史建築。位於荷李活道60號地下的老字號「公利真料竹蔗水」,開業至今逾70年,它所位處的唐樓不能小覷,建於1920年代,有百年歷史,是現存少有的戰前唐樓之餘,屬轉角唐樓更為難得,早在2009年時已被擬議為二級歷史建築,今年6月正式確定加入歷史建築行列。

與毗鄰的唐樓相比,荷李活道60號尤其典雅,古蹟辦形容唐樓的露台、扶欄、立柱和簷楣,帶有新古典主義及裝飾藝術建築風格。翻查資料,長春社過去曾研究荷李活道60號的歷史,指出在1920年代時唐樓地面,是興中會及中華革命黨成員霍汝丁創辦的萃文書坊舊址,售賣新文化運動相關書籍之餘還有賣「禁書」,如中共宣傳刊物《向導》等,那時買禁書熟客需問特定書刊,老闆才會從暗格偷偷將書拿出;而樓上就是華仁書院創校之址。今時今日唐樓樓上3層已被丟空,外牆殘破,滿佈歲月痕迹,猶幸有位於地下的公利為舊樓保留一絲生氣。

公利的龜苓膏和竹蔗水以真材實料見稱,大門右側至今仍保留手繪的懷舊海報;細心留意,大門左下角刻有5位數字的電話號碼和所屬的建築裝飾公司名稱,原來是當年建築公司完成工程後,留下了這個永久「簽名」!有意到訪就要留意公利逢星期一休息,不過就算嘗不到清涼的竹蔗水,也可欣賞鐵閘那幅繽紛的畫作,算是另類收穫。●

中葵涌公園藏牧場石屋

深入距離港鐵葵芳站7、8分鐘步程的中葵涌公園,斑駁樹影間隱約見到一幢古老石屋,神秘得很。中葵涌公園1980年代興建,前身是瑞豐牧場,這石屋就是以前牧場主人曾氏家族的住所,在1950年落成,今年6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石屋樓高兩層,設屋頂平台,古蹟辦專家形容為本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例子,建築物線條簡潔,擁寬闊遊廊,立面採用石塊堆砌,與批盪、髹漆的牆身形成對比,並以長方形構圖,從屋頂矮牆上的方形小孔、長方形窗戶等可見一斑,當中石屋轉角位採弧形設計,在方正線條間增添變奏。至於石屋內部,據資料所示仍保留水磨石樓梯,可惜現時石屋用作公園辦事處,沒有向公眾開放。

瑞豐牧場約在1950年代初開始運作,與牛奶公司、維記牛奶等大型奶類製品公司相比,瑞豐牧場是小型的家庭式生意,只生產牛奶,然後供應給其他奶製品生產商。全盛時期曾飼養約150頭乳牛,牧場範圍除了主人大宅,還有牛棚、工人宿舍、辦公室、牛奶儲存倉庫等。1980年代牧場結業,石屋是牧場唯一現存建築物,公園落成後,特意在兒童遊樂場旁放置一座石牛雕像(圖a),紀念這段歷史。●

炮台山綠洲玩轉轉樹 坐賞「鯨魚」

近期經過炮台山,紅磚建築群旁的圍板終於卸下,一大片白色石仔地映入眼簾,旁邊圍有透明長方形盒子、玻璃屋、多棵修剪成三角形的大樹,還有「鯨魚暢泳」與「翻騰巨浪」,如此奇異的景象,連拖着買餸車的婆婆也忍不住停步望兩眼,到底搞邊科?

屬二級歷史建築、前身是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的油街實現,自2013年活化成藝術空間,一直都是區內著名的藝術地標。2019年油街實現開始擴建計劃,將藝術展覽空間從紅磚群建築延伸到毗連約30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新藝術空間由油街玻璃屋、油街涼亭、油街花園和油街陽台組成,今年5月正式開放。

穿過白色石仔地,10棵修剪整齊的龍柏樹聚攏一起,仔細一看,其中3棵竟然是傾斜的更轉動起來?原來這是美國建築團隊以樹為主題的動力裝置《賞森.悅木》,將本應扎根地面的樹以傾斜10度種在轉盤上,站在一旁可觀賞樹影如何隨光線變化、交錯,若站在轉盤仰望天空,可在樹隙間瞥見附近大廈輪流登場,以另類視點觀察社區,感覺新鮮!油街陽台的大型屏幕帶來近年流行的3D數碼藝術,每逢開放時間內的00及30分,可坐在特別放置的沙灘椅上,觀看鯨魚暢游深海的景觀和感受巨浪翻騰的震撼感。至於兩層高的玻璃屋正舉行「貳零貳貳同學會」,由多組藝術家和創意單位每兩星期輪流策劃一項藝術活動,即日至9月4日展出單位為現代舞團「不加鎖舞踊館」。●

石澳半世紀巴士站 「上肥下瘦」站名搶眼

不少人趁假日到石澳走走,短暫逃離城市繁囂。出入石澳必經的石澳巴士總站,1955年建成至今,日久失修,不少人印象中或只是一個殘破不堪的巴士站,但其實是一幢二級歷史建築物,今年初復修工作終於完成,巴士總站總算回復乾淨面貌。

兩層高的石澳巴士總站,線條簡單、方方正正,屬現代主義建築,由著名華人建築師徐敬直創立的「興業建築師」設計,早年曾是中華汽車(中巴)的巴士站、看守員宿舍和車庫,現由新巴/城巴負責營運,下層為站長休息室及乘客候車區,上層目前空置,保留陽台和當年的洗手間和淋浴間。建築物最搶眼的,定是米黃牆身上的紅色站名SHEK-O BUS TERMINUS,字形「上肥下瘦」,很是特別。聽負責復修的工程師說,TERMINUS的E字早已遺失,幸好靠SHEK的E字倒模,才成功重現原貌。候車區牆上的「L形」通風孔,是另一特色,加強巴士站的通風效果,展現重視實用的現代主義風格。

巴士總站除有站長服務乘客,旁邊還有一個「貓站長」看守車站,但牠時常出走,想見到牠就要碰碰運氣!●

文:張淑媚

美術:張欲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