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我冇問題㗎」麥沛東組「四蟲」演出舞台劇:演員不分媒介

獨立媒體 inmediahk.net

更新於 2023年01月28日04:45 • 發布於 2023年01月28日04:45 • 獨媒報導

(獨媒報導)一張圓桌,中央擺著火鍋,四個方位放著四副碗筷,桌上還有蔬菜肉蛋和各種飲料。圍繞著圓桌的四個人有時沉默地舉起筷子吃飯,有時嬉笑著放下碗筷聊天,餐具碰撞的聲音混雜人聲,一派熱鬧景象。這是舞台劇《各位起筷》的採排現場,在簡單的佈景裡,演員們飾演四個透過電子遊戲認識的朋友,在一場慶功宴中,逐漸了解並理解彼此。

《各位起筷》是由參演《正義迴廊》備受好評的麥沛東,以及陳嘉威、巢嘉倫和梁嘉進組成的四蟲策劃及演出,是四個同樣於香港演藝學院的同窗好友畢業後首次同台合作,將於2月3日至19日,在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上演。主創們形容作品呈現了普羅大眾面對生活和社會的「無力感」,希望可以透過一場戲劇與觀眾同行,鼓勵觀眾走出劇院後亦可以繼續面對真實的生活。

作為是次製作的主辦方,麥沛東認為電影和舞台劇可以互相帶動、良性競爭。他更期盼行業內外不再區分舞台劇或電影演員,而是統稱演員以囊括他們在不同媒介中的表演。

DSC_5876
DSC_5876


左起:麥沛東、陳嘉威、梁嘉進、巢嘉倫

「四蟲」識於演藝學院首次同台 好友兼同事帶來默契碰撞

「四蟲」的四名主創麥沛東、陳嘉威、巢嘉倫和梁嘉進是香港演藝學院同屆畢業生,主修表演。大學時期,巢嘉倫形容大家「啱vibe(感覺投契)」,入學一個月左右就成為好友。麥沛東則解釋,四人初時不習慣大學的早課,總是遲到,故被當時的同學稱為四條懶蟲,「四蟲」這個名字就這麼叫了起來。

2014年,四人從演藝學院畢業。陳嘉威表示,雖然大家始終保持聯繫,但各自忙於不同的演出,並無同台演出舞台劇的機會。他續指,四人曾在讀書時期寫過一份策劃,當時因各類校內演出而擱置,而疫情給了大家沉澱和討論的空間,便萌生了一起合作的念頭。

麥沛東、陳嘉威
麥沛東、陳嘉威


麥沛東、陳嘉威

麥沛東指,學生時代的合作大多是「同時出現在台面」,而不是舞台上的「對話或對戲」。是次製作《各位起筷》時,「四蟲」不僅是演員,亦擔負策劃的責任;四人既是好友,更是職場上的同事。麥沛東形容這種關係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有更多任務要處理,各自的喜好和堅持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磨合。

四人的默契在排練的過程裡充分展現,記者一連觀看了三次同一場戲的排練,每一次都有細節上的變化,演員們互相接住對方拋出的新嘗試,碰上眼神就可以應對自如。他們自如放鬆,多變的喜劇設置更讓排練室充滿歡樂氣氛。巢嘉倫指,演員本身就應百變,好友共事更令默契被激發出來。陳嘉威笑指,大家採排時會盡量提出不同處理方式以供選擇,形容彼此「趷起條尾都知想做咩」,但這個過程並不是嬉皮笑臉的玩樂,而是在嚴肅製作之下,容讓各種可能性發生。

《各位起筷》採排
《各位起筷》採排


《各位起筷》採排

一餐火鍋折射大眾的無力感 冀觀眾走出劇場繼續面對

正處於三十歲前半的演員生涯中,麥沛東坦言,這個時期可選擇的舞台劇角色頗少——成熟男人的角色多青睞近四十歲的演員,學生角色多選擇更年青的演員。如此「卡在中間」,團隊不由地自問:「咁點呀?我哋可以做啲咩呀?」他笑稱,積極地看,大家可以不停學習、成長,但總有「等」的無奈意味。事實上,這種尷尬狀態恰恰成了四人一起策劃和演出的契機之一,更投射入他們對四個角色的塑造。

《各位起筷》講述了四個玩電子遊戲認識的朋友,透過一頓慶功的火鍋,從表面上的朋友,進而慢慢了解彼此,甚至理解彼此。四人在一餐邊爐裡探討各自的人生困境:和家人的摩擦、兄弟姊妹的問題,以及近年總是要面對的離別。梁嘉進形容劇本圍繞著一種難以釐清的「無力感」——面對生活和社會時,如何自處的無力感。他淡淡然地說,這種無力感,「香港人更加會明白嘅」。

梁嘉進
梁嘉進


梁嘉進

在麥沛東看來,做任何形式的藝術都需要提一個問題:「關觀眾咩事?」他笑著問道,為何團隊不搬演莎士比亞,或上演一齣愛情喜鬧劇?在他看來,《各位起筷》與觀眾的連結更為強烈,這幾年香港人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件,劇本中的四個人和大家一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香港,亦都積累了一些問題,「未必一時三刻可以改變,但可以睇下點樣調整心態。」雖然觀眾可以在不同角色中找到共鳴,陳嘉威並不認為劇本試圖提供答案或建議,而是讓觀眾和四個角色一起經歷,當一個半小時的戲劇結束後,重拾動力繼續面對真實的生活。

《各位起筷》全劇只有一個佈景,就是一張打邊爐的圓枱;而這頓飯,成了四個角色展現「無力感」的媒介,亦是演員凝視自己生活的媒介。巢嘉倫亦強調劇本展現一種「生命狀態」,在無力之中摸索,而他自己亦有許多「想做都唔知做啲咩」的瞬間——早前家中的小狗突然發羊吊,新年前媽媽不時感到頭暈,自己又要平衡排戲,一種「解決唔到」的感覺深深扎在心裡。然而,他認為將自己的一部分放入戲中,可以幫助自己紓緩,即使未必馬上解決,也可以稍稍放下些。

麥沛東、陳嘉威、梁嘉進、巢嘉倫
麥沛東、陳嘉威、梁嘉進、巢嘉倫

電影與舞台劇相互帶動 麥沛東樂見良性競爭 盼演員稱謂不分媒介

去年11月,「四蟲」和三座一台創作社合辦了電影《正義迴廊》藝術分享專場,麥沛東與楊偉倫分別攜團隊為今年公演的舞台劇《各位起筷》和《暫時沒有名字》進行宣傳。在電影受到關注的時候,麥沛東感到舞台劇亦逐漸被更多人留意,「無以前咁差」。他認為電影和舞台劇有時會產生「連帶效應」——舞台劇演員走去拍電影,電影演員來做舞台劇,兩個媒介互相刺激,不斷給觀眾帶來新鮮感,讓更多人願意走進劇場。

麥沛東直言,對於演員個人而言,獲得不同作品的演出機會確有際遇的影響,但即使如此,演員是否可以把握機遇亦是關鍵。他概括了三個要訣:「細job唔輕視」、「唔好怕蝕底」、「坦白戰勝一切」。他解釋,前兩者容易理解,即是做好演員的本職;而「坦白」是另一個心得。他透露早前試鏡一個角色,因其不同於自己以往飾演的形象,便坦白表示自己「好想試」,認為角色可拓寬自己的演員之路。他笑著說,以往可能覺得這種坦白「搲撈」,但如果真的想爭取,又不妨坦白一些。

麥沛東亦樂見行業內的良性競爭,他以早前六位新晉導演連袂為移英導演林森作品《窄路微塵》謝票為例,當時部分導演亦有作品同期上映,是所謂的「競爭對手」,但大家「咁撐」,對港產片有正面影響。他進一步自問,如果電影做得到,舞台劇是否可以?所有的表演藝術都可以嗎?在見證多種媒介相互促進時,他期盼,未來行業內外不再區分舞台劇演員、電影演員,或電視劇演員,而就是演員——因為一個好的演員應該在不同媒體都表現得好。

DSC_5979
DSC_5979

記者:王佳文,劉裕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