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18區】寮屋區的未來.變

Metro Pop

發布於 2020年04月22日00:00

今年,香港社會經歷巨大轉變,在舒適圈待久了,無論你接受與否,走到馬路上,或是在人際關係上,改變處處皆是。屹立在九龍區多年,香港三個碩果僅存的寮屋區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被點名收回,原址將發展成公營房屋。在變革的大環境下,該留,還是不留?區內人對於改變的心態和想法,或許與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

小知識:甚麼是寮屋?
寮屋是指非原居民的村落,由非法佔地而建的臨時居所,大多以鐵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稱鐵皮屋、木屋,裝潢簡陋。1953 年石硤尾大火,香港政府大量興建公共房屋安置居民,寮屋數量受到控制。1982 年起,政府為所有寮屋進行登記,居民不能自行擴建,否則會失去清拆寮屋時入住公屋的資格。

牛池灣鄉
最活力的寮屋社區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隨著衙前圍村清拆重建,現在只剩下牛池灣鄉、竹園鄉和茶果嶺鄉三地。提起牛池灣,你可能會想起牛池灣文娛中心的劇場文化,除此之外,牛池灣也是九龍區中最具活力的寮屋社區。牛池灣以露天街市為中心,由平房整齊地延展至寮屋區域,零散卻錯落有致。街市盡處,抬頭一望,即可見遠處獅子山,上有藍天綠山,下有七彩市集。菜販的叫賣聲,燒味店燒肉的亮麗皮色,水果檔的白色發泡膠箱,魚檔的水瀉滿地,雜貨店的鮮色睡衣,豬肉檔的磨刀聲,包點店的蒸氣,乾貨店的瑤柱蝦米香味,茶檔的杯觥交錯,地踎非常。整個社區從清晨起已經人頭湧湧,熙來攘往,這股市井生命力的流動,每天縱橫交錯。

牛池灣真的有牛?
作為九龍市區的古村落,牛池灣鄉有兩百年歷史。原是雜姓的客家村落,村民以耕種為生,據傳因有很多牛,故命名「牛屎灣」或「牛尿灣」,但礙於發音難聽,雅化之後改為「牛池灣」。

關於收地,牛池灣人話⋯⋯
寮屋的安全隱患一直備受關住,牛池灣區也不例外。月初,牛池灣鄉的寮屋車仔麵檔就發生過二級火災,閣樓燒剩支架,更波及隔壁的時裝店。要解決問題,需要完善規劃。提到規劃發展,大家可能很自然會想設法保育,然而,區內的持份者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區內開設店舖的何太,經營車衣改衫也兼賣雜貨,開檔六年,早已跟街坊建立良好關係。「街坊好好人,大家都好熟,有時行開行埋會傾吓計,天氣凍會互相問候。」話音剛落,剛巧有街坊放下錢買瓶裝水隨即離去,何太拉著街坊,堅持要「找錢」。「我認得佢喺前面擺檔,要企成日,好辛苦。」見慣見熟的老街坊,何太都會提供優惠價。如果之後政府要收地,搬店會否不捨?「梗係會唔捨得啦,但無計呀,凡事要向前望,無得話向後望。舊嘅唔拆,點會有新嘅嘢?」何太說。

另一位在牛池灣經營舊式咖啡廳的老闆,開業二十多年,已屆退休年紀。「如果政府收地就唔做啦,而家繼續做都係因為班伙記,大家跟咗我十幾年啦。」而老闆娘每日都跟街坊太太們分享哪一檔的魚和菜最新鮮,與街坊關係猶如朋友般熟絡。「大家日日都嚟食嘢,如果之後無得見,唔慣就梗㗎啦!」匆匆廿載,人情猶在。惟二人就算不捨,面對變革也坦然接受。

牛池灣鄉入口處有一個大牌坊,左右對聯寫著:「牛斗之墟,巍然見滄桑;池終難囿,火中觀鳳凰。」見滄桑,觀鳳凰,在世事幻變中浴火重生,正正點出了牛池灣鄉見證香港發展的唏噓,也反映了該區願意接納改變的心態。

茶果嶺村
隱世古怪屋
茶果嶺村位於藍田與油塘之間,村內有間古怪屋,被譽為「港版哈爾移動城堡」,地點隱蔽,在尋訪之中,不少街坊表示自己是新搬進去,不清楚位置,閒談之下,才知道新的街坊是附近工地的工人,因寮屋租金便宜,住進去可節省交通時間。對於政府要收回該區,新街坊表示支持。「發展就係咁,呢度已經起緊隧道,香港要發展,就要收地重建。話晒係市區土地,唔好好規劃太唔化算,我哋喺出面睇,覺得好懷舊得意,同喺入面住,係兩回事。」

茶果嶺村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村口前方正進行的茶果嶺隧道開發工程,遠在1999 年已經提出,到2018 年拍板撥款,今年11 月才展開工程。

竹園鄉
故人之里
竹園鄉寮屋區位於黃大仙小巴站旁,最為人熟悉的很可能是傍晚才開的宵夜車仔檔。沿小路進去,左方看到民居的後花園,一轉彎便是另一戶人家的廚房,空間變換,瞬間發生。

 一位正在煲豬皮的車仔檔老闆家住竹園鄉,對於該區將被收回發展,他義正詞嚴地指出,這裡不全然是寮屋。「呢度以前叫林家村,你睇到呢度有磚屋、有鐵皮屋,鐵皮起嘅係寮屋,磚屋就係林家嘅祖屋,祖屋點可以拆?拆咗搬去邊?嗇色園前圍起來嘅就係林家墳,點能夠搬?」據了解,林氏宗族自清朝起定居九龍,竹園蒲崗村林氏宗族墳墓現在雖由黃大仙嗇色園管理,但林氏後人重視慎終追遠,認為沒有前人的努力,就沒有現在的發展。是故即使部分後人散居香港,到現在仍然每年保持春秋二祭之傳統。 

後記:山旯旮古墳
因為是次採訪而來到茶果嶺「探險」,意外發現了一座特別的古墳。其形狀極似金字塔,旁邊掛著政府自2017 年起至今發出的多張遷墳通知,似乎有關單位尚未成功與古墳後人好好接洽。推動城市發展,著實不應抹殺傳統價值。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值得我們探討下去。

TEXT:KENDRA
PHOTO:BILLY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