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機在手,多大、多仔細的地圖均能一手掌握,一覽無遺。那是否意味舊日的地圖毫無價值?收藏家胡兆昌同時是一位設計師,他在粗黑渾圓眼鏡框下,用不一樣的角度去欣賞歷史變遷、美學,以至匠人級手藝。他專門收藏與香港有關的舊物:卡片、海報、小冊子、銀行年報,以至店舖招牌、中文打字機……而地圖是其中一個系列。他近期與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合作,開設香港視覺傳意資料館,他希望透過分享珍藏,讓不同領域的人,發掘到藏品更多價值及意義。
記者:任盈、攝影:華嘉昌
胡兆昌是平面設計師,1969年出生,他自言是「紅褲子」出身,「個時叫Junior Artist,負責執吓稿、送吓稿。」在沒有網絡的時代,設計師的靈感是儲回來的。他起初收集歐洲及日本的平面設計品,作為參考及學習對象,直到命運的微妙安排,才開始欣賞起香港的舊物,繼而着迷,越儲越多。
那天是2017年2月28日,他出了辦公室門口後,看到一堆舊東西自老牌藥行雷鳴春丟出,原來藥行傳到第三代手中就不再經營,賣出兩個單位後,就將一堆「垃圾」丟到貨斗中。除了他,幾位識貨之人聞風而至,更在皇后大道西開起露天拍賣會,由貨斗判頭主持,「我買咗十幾袋黑色膠袋嘅野,好似一個時間錦囊,由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尾嘅嘢都有,有雜誌、有海報、有藥行包裝……」這堆寶物,還包括藥行招牌「雷鳴春」3隻紅色書法大字,約半米高。訪問當日,3隻紅字坐落在資料館的櫥窗,繼續招徠客人。
胡兆昌與HKDI合作,將部份收藏品交由校方及學生整理,希望建立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往後開放予公眾,並希望有更多有識之士可以為藏品提供更多資料,「可能歷史學家睇完,可以有佢哋嘅Meta Tag,或者民間一個阿伯,講到一啲口述歷史……我冇可能識晒所有嘢,咁樣一樣連一樣,會令件事更加完整。」他期望這個資料庫會彷如維基百科,只是內容變成一件件香港歷史舊物,編輯者則同樣是來自不同領域。這位大方的收藏家,在這裏不為名利金錢分享藏品,只是想成就更大的事。
雷鳴春露天拍賣會是胡兆昌收藏的起點,但真正瘋狂購物,僅是3年時間。3年可以有多狂?用錢去算,是天文數字;用空間去算,是這個藏館,再加上幾個貨櫃,再加上辦公室。他的藏品種類極多極廣,地圖只是其中一個系列,由市區地圖、郊遊圖、旅遊路線圖、官方的遠足徑地圖、航海圖,甚至絕版的《香港地圖繪製史》都有,而每件藏品都是他親手購買又或交換。藏館的櫃後貼有幾幅行山徑圖、街道圖,最奪目的是一張1:15,000的港島徑全圖。他也收藏一些行山或旅遊書籍雜誌,包括初代行山天書《海光》雜誌,內容介紹香港山水之餘,還附有精美的手繪旅遊地圖,當中不少出自雜誌創辦人兼旅行家黎敏斐之手繪,是當年行山人士不可多得的工具書,時至今日更具收藏價值。
地圖能記載城市變遷
胡兆昌欣賞地圖能紀錄香港變遷,「例如有啲碼頭唔見咗,我手頭上都有啲相,可以對應原來海岸線及建築物嘅變化,原來係咁大。」問起胡兆昌收藏最舊的地圖,是一幅四十年代的香港全景大地圖,現安放在辦公室。這張地圖是換來的,不是買來的。但這最舊的,卻不是最深刻的。最讓他留下記憶點的,是一本四十年代的日記簿、最後一頁附着的一張A4大小地圖。以前交通並不發達,資訊也不如現時流通,有張地圖傍身,方不至迷失都市,這小小的地圖對那個年代的人極為有用。最難收藏的時期,胡兆昌肯定地說是日佔時期,「三年零八個月嘅嘢係貴到痴咗線,行軍地圖要幾萬蚊一張。」他認為價值不菲是因為一來戰爭物料緊張,生產有限;二來當時的人也不敢收藏,又或者戰後就丟掉,很少保留。
手繪圖盡顯畫師功力
很多收藏家以收藏最有歷史、甚至最有價值的藏品而自豪,胡兆昌卻是用設計師角度去收藏,「我是1969年出生,1969年之後嘅嘢,我會有較大認同感。我自己鍾意Modern Design。」他為藏品開了IG專頁,名為Modernism Hong Kong,每則帖分享一件藏品,他欣賞藏品的美學,以至畫師的手藝,他心儀的一幅地圖是手繪風格,畫了在海中游泳的人。「以前你畫一條線,係要忍住一啖氣,咁樣畫。而家用電腦,所有嘢好精準,咁樣有好同唔好。而我點解會落坑,就係因為我已經做咗十幾廿年電腦稿,突然望到啲手稿,覺得原來唔完美,但隻眼睇得好舒服,同埋會驚訝當年師傅做呢份嘢要做幾耐。」
胡兆昌設立這個藏館,並不是讓人懷舊,而是希望從舊物得到啟發,「或者咁講,冇歷史係冇未來,唔係一下就去咗2022年。可能你要見到舊嘅嘢,先知咩叫新,永遠都係有日頭先有夜晚,有靚有唔靚,都係Coexist……但問題係你點樣再善用佢哋、再Discover,呢個先係我哋應該學習嘅課題。」
原文刊於《風火山林》第三十六期 2022年5月10日
▼ Follow 風火山林
Website:https://hikingwindf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