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紅斑狼瘡患者必知!醫生講解治療新指引 生物製劑控制炎症減器官受損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更新於 05月24日04:20 • 發布於 05月24日03:45 •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據估計,每10萬港人中約有60人患紅斑狼瘡症,年輕女性更是高危一族*!輕則皮膚出疹和出現關節痛,嚴重更會影響全身器官,需要及早治療以控制病情。風濕病專科楊韻姸醫生表示,過去主要倚靠類固醇治療,但長期使用易有副作用。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引入生物製劑,除了可減低類固醇使用劑量,臨床數據亦顯示有助緩解狼瘡腎炎,為患者提供新治療選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免疫系統異常攻擊器官可併發腎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 SLE)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失調而異常產生過多抗體,錯誤地攻擊自身細胞及組織。楊醫生指出,最典型症狀是皮膚出現俗稱蝴蝶斑的紅疹,但除了皮膚,全身器官都有機會受波及,例如關節、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等,誘發各種併發症。「當中以腎炎最常見且嚴重,約三分一患者會患上狼瘡腎炎,嚴重可致腎衰竭,甚至有約5至30%狼瘡腎炎患者在確診後10年內會演變成末期腎病。」楊醫生強調,紅斑狼瘡症的病徵多樣化,患者應及早求醫,檢查併發症是否由與紅斑狼瘡引起,盡早接受適當治療,避免對器官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長期使用類固醇增副作用風險

醫生在治療時會考慮病情活躍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用藥方案,包括抗瘧疾藥物、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等,目標是盡快壓制炎症。其中最常用是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有助控制炎症,但長期使用可能出現副作用:「有機會導致心律不正、骨質疏鬆、高血壓、糖尿病等,並且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近年國際指引建議減低類固醇使用劑量,以減低副作用風險。」

新建議引入生物製劑緩解狼瘡腎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根據歐洲風濕病學會(EULAR)於2023年發表的最新治療指引,對炎症活躍的患者有以下建議:

  • 類固醇用作過渡性治療,劑量降至每天5毫克或以下
  • 經醫生評估後可加入生物製劑(Biologics),加速控制病情並減低類固醇劑量

楊醫生解釋,生物製劑有皮下或靜脈注射方式,在香港已注册並使用超過10年,能針對兩種被異常激活的發炎因子產生作用,包括Blys(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和type 1 interferon (第一型干擾素),而大部分系統性紅斑狼瘡都由Blys途徑的異常激活,導致免疫系統失調。「類固醇仍然是治療紅斑狼瘡的第一線藥物,而新指引建議可以提早加入生物製劑,逐步減少甚至停用類固醇,有效控制病情在低活躍度水平。臨床數據亦顯示對緩解狼瘡腎炎有幫助,最終減少器官受炎症損傷。」

與醫生商討用藥對策改善生活質素

至於有患者擔心用生物製劑或要「打一世針」?楊醫生解答:「我們會建議先觀察半年藥物效果、有否引起不良反應等,再考慮是否繼續用藥。新指引亦建議在成功控制狼瘡腎炎後,應繼續使用生物製劑至少3年,並經歷至少2年緩解期後,便可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劑量,甚至可以完全停藥。」楊醫生最後提醒:「不同藥物均有助控制病情,患者可以主動詢問主診醫生,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否適合加入生物製劑,從而制訂合適的治療對策 ,改善長期生活質素。」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系統性紅斑狼瘡https://www.hkarf.org/zh-hant/rheumatic_diseases/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旅遊健康】搭飛機暈機浪極掃興 7招紓緩「動暈病」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知名中醫師覺宗宏遊日突「心臟病猝逝」! 醫示警:過半數發作前沒症狀
中天新聞網
婦右手沒力,竟與《淚之女王》同病! 機警醫這樣做救回一命
台灣健康醫療網
這個疾病會靜悄悄吞噬肺功能 患者分秒如同陸地上溺水!「4大症狀」教你判別
Heho 健康(台灣)
【植物奶】植物奶大比拼! 邊款植物奶營養價值最佳?植物奶能夠完全取代牛奶嗎?
高燒 Gofever
「藥水放冰箱」比較好喝?醫曝後果:不建議!變質速度恐變快
中天新聞網
「抗發炎」飲食怎麼吃?營養師建議6大飲食原則:彩虹飲食、攝取好油...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無糖也不行!喝「奶精奶茶」等於在喝油  1杯無糖珍奶熱量=2碗飯
中天新聞網
減脂期可以吃義大利麵嗎?營養師公開挑選4大原則!選擇「這個」醬料熱量最低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營養師解答「飯和麵誰比較健康」!3個不同面向探討,原來這2種麵的脂肪含量都偏高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MBTI大解析》I人比較內向?跟你想的不一樣!
康健雜誌
蹲到腳麻擠不出! 慢性便祕好煎熬
台灣健康醫療網
走路會喘、小便量減少、腳腫脹?可能是「擴張型心肌炎」病變!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一天近50人不適就醫!醫示警:最嚴重恐致命 揭「6叮嚀」避免熱傷害
中天新聞網
中年男常常呼吸喘以為是過胖所致 突全身冒汗、暈厥「已經心肌梗塞了」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七一假期醫生 | 全港七一假期開診醫生名單、一文睇清公院及私家醫生地址電話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知名女星對「白飯」過敏!營養師揭「人體防禦機制」 補充「4維生素」可抗敏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