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身體痠痛又合併「3症狀」 當心是巴金森氏症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09日18:02 • 發布於 05月09日18:02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謝懿安 圖/Freepik
身體痠痛又合併「3症狀」 當心是巴金森氏症

身體痠痛不一定是筋骨出問題,醫師提醒,若同時有動作變慢、沒辦法使力、關節僵硬等症狀,就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要盡快到神經科檢查。

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Andrew Fox)、傳奇拳王阿里(Muhammad Ali)、台灣音樂大師李泰祥,都受巴金森氏症所苦。根據統計,台灣大約 3萬人以上罹患此症,其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顫抖是巴金森氏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臨床發現,約2~3成患者顫抖情況不明顯,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更高達4成,這時其他的症狀觀察就更為重要。

40歲的正雄(化名)就是其中一例。3年前他出現肩膀痠痛症狀,原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到骨科就診,治療後症狀卻未改善,接著開始出現右腳步行緩慢、拿東西不穩,轉到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氏症。

根據臨床統計,有3成患者會將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混淆,導致無法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引起的身體痠痛,主要是因為動作變慢、無法使力以及關節逐漸僵硬,在動作快不了的情況下,又要維持日常所需活動,肌肉過度使用,便會痠痛。

若是身體痠痛,又合併有動作變慢、無法使力、關節僵硬等症狀時,建議到神經科檢查。

「這種痠痛休息一下看似改善,但開始活動後又很快無力,就要特別當心,」吳瑞美提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此外,寫字時發現愈寫愈小、穿褲子覺得腳不太聽使喚、臉部表情變得嚴肅、呆滯等,也是巴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

巴金森氏症並非高齡者的疾病 15%病患發病不到40歲

巴金森氏症是因腦部黑質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量減少,造成休息時顫抖、身體僵硬、動作遲緩、平衡不佳等,還可能出現焦慮、憂鬱和認知功能減退等症狀。

目前10~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比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對個人與家庭都是一大衝擊。

吳瑞美提到,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方式,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

藥物治療、規律運動、紓解情緒 延緩疾病的3關鍵

她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外,也要能適度紓解壓力,多尋求親友、醫療人員的陪伴與支持。此外,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不要久坐,打打太極拳或做瑜伽,都是很好的選擇。

(研究顯示,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圖片來源:鄭佳玲)

一項在美國奧勒岡州進行的研究就曾發現,和其他運動相比,打太極拳可以讓患者的動作變得比較和緩、平穩,有助於他們邁開大步、降低跌倒機率。

目前醫界仍在努力找尋真正的致病原因,但透過藥物治療、運動、心情調適,7~9成的症狀可獲得緩解,且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許多病患甚至看不出來罹病,能維持正常生活,及早面對與治療是關鍵,」吳瑞美說。

世界巴金森日是紀念200年前發現此疾病的英國醫師詹姆士‧巴金森(James Parkinson)。為提升民眾對巴金森氏症的認知,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跨界與歌手賴薏婷合作,創作專屬單曲MV「勇敢每一天」,內容取自病友故事,盼用音樂讓更多人認識此疾病。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