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喜歡吃海鮮原來冠絕亞洲,而其實近年全球對漁業資源的需求,已經為全球海洋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食無節制,往後隨時無魚可吃。於是,「環保海鮮」的理念應運而生。
「環保海鮮」不是指食齋戒食魚,而是透過了解海產的產地、捕撈方式和物種現況,有意識地選擇對環境傷害較輕微的海產品種,從而為海洋生態出一分力。
環保海鮮絕非近年新興的詞彙,但有時出外用餐或買餸時,都未必有清楚標明海產的來源和捕撈方式,以致普羅大眾難以在生活中實行。早前WWF推出過一本海鮮選擇指引的食物名冊,用綠色、黃色、紅色三種顏色來劃分那些海鮮需要回避,那些就可以選購。後來筆者發現原來這個名冊更有電子版的App,界面清晰易用,同樣以鮮明的綠、黃和紅色分類,甚麼該吃、甚麼該保護,全部一目了然。
這個App比起紙本名冊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隨生態變化而定期更新,緊貼海洋生態趨勢;第二點,就是迎合到都市用家的生活習慣,每逢出外買餸時,拿出手機就能即時查閱各類海產的生態現況,嘗試盡量去在享受口福之樂的同時,亦多一份對環境的關懷。
不同顏色有何意思? 綠色:海鮮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其捕撈或養殖的方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是綠色消費的首選! 黃色:海鮮來自的漁業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平日選購時應以綠色為首選,其次再選黃色。 紅色:紅色警告!這類海鮮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其野生種群因為遭受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無論是外出用餐式買餸時都應盡量避免食用。
吃得精、食得「綠」!環保海產提案
鮑魚、龍躉、東星斑,這些都是酒樓晚宴中港人愛不釋手的海鮮,突然間要全面戒食,固然難以一步到位。但原來只要換個產地或捕撈方式,即使是同一款海鮮都可以放心食用,所以大家在選購海產時就有一番學問要掌握了。以下為大家介紹七款常見的美味海產替代,在不犧牲味道和口感的情況下,吃得精明,只在選擇!
Wild caught prawn
海蝦(加拿大 MSC認證)
可食度:*****
以取替:海蝦/養蝦(亞洲及南中國)
Giant grouper
龍躉(香港 室內養殖)
可食度:****
以取替:龍躉(香港 網箱養殖)
Abalone
鮑魚(南非 養殖)
可食度:****
以取替:鮑魚(南非 野外捕撈)
Yellowfin tuna
黃鰭吞拿魚(菲律賓/印尼 手釣)
可食度:****
以取替:藍鰭吞拿魚(全球)
Sea cucumber
白海參(加拿大 手釣)
可食度:*****
以取替:刺參(日本野外捕撈)
Leopard coral trout
東星斑(澳洲昆士蘭 竿釣)
可食度:****
以取替:東星斑(東南亞野外捕撈)
Chilean sea bass
銀鱈魚(美國底延繩釣 MSC認證)
可食度:*****
以取替:銀鱈魚(美國 底拖網捕撈)
環保海鮮週
重拾本地鮮味市集
手作市集大家就去得多了,主打本地鮮味食材的市集又去過嗎?「重拾本地鮮味市集」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在「環保海鮮週」中的焦點活動。屆時大會將以環保海鮮食材炮製不同小食予公眾享用,包括港式魚蛋、本地養殖的黃𩶘䱽、室內養殖龍躉及吞拿魚雲吞等,以環保海鮮重現精采本地鮮味。
當日活動將透過多個細節體現「可持續發展」主題:例如利用回收物料打造的休憩區,以及以可循環再用的器皿換領食物及在太陽能流動咖啡車換領飲品。訪客當日更可在琳瑯滿目的攤檔中選購喜愛的海洋或環保主題的商品,並可到訪以「鬼網」為主題的展覽裝置內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踏上一趟本地海底世界之旅。
「環保海鮮週」期間,多間餐飲企業將推出「環保海鮮菜單」,根據WWF編製的《海鮮選擇指引》而設計別開生面的綠色海鮮饗宴。
「重拾本地鮮味市集」
11月9日 (周五) 18:00 – 21:00
11月10日、11日(周六及日) 11:00 – 19:00
地點:發現號03(觀塘海濱道86號) 免費入場*
TEXT: 一樹
PHOTO: W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