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方面,許多人都以為自己能夠做出了理性、深思熟慮的決定。然而,在實際情況下,普遍人都很容易對股市走勢作出差勁的反應。諾貝爾獎得主、被認為是行為金融學之父之一的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認為,造成這種脫節,往往在於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
在他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中,卡尼曼描述了兩種常見的思維模式:系統 I (直覺式思考)和系統 II(邏輯式思考)。系統 I 是為了直覺、快速的決策而構建的;系統 II 是為解決需要時間而且複雜的問題而準備的。在這個框架下,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自己是系統 II 思考者,利用大腦的分析面來處理數據,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然而,在實踐中,系統 II 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 I 的判斷結果。換句話說,系統 I 經常在系統II有機會採取行動之前取代系統 II。
然而,這不是選擇的問題。根據卡尼曼的說法,大多數的時候,人們都基於系統 I 運作。我們的反射模式對於日常生活和識別熟悉的情況很有用,並且在提示適當的反應方面做得很好。此外,由於系統 I 擅長處理相似性,當出現偏離常態時它會提醒我們。例如,如果你走上馬路,看到一輛汽車向你飛馳而來,你會感覺到危險並讓開。在這裡,系統 I 會不加思索地自動啟動,從而挽救你的生命。
不過,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在投資方面,逃避危險的好處並不總是有幫助。特別是,看著股市日復一日、月復月地下跌,足以讓投資者的系統 I 超速運轉,壓倒系統 II 模式,並導致他們恐慌性拋售。結果,也造成今天所看到的情況:儘管股票估值較低,但很少有人勇於趁低吸納。
在《投資進化論:揭開投腦不理性的真相》(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 How the New Science of Neuroeconomics Can Help Make You Rich)中,作者 Jason Zweig 認為,普遍人對未來的預測,往往會過度依賴短期的過去來預測長期的未來。如果將這種行為應用到當前環境中,就類似於將當今所有最嚴重的問題都考慮在內,並將這些擔憂無限期地投射到未來。
結果,面對眼前一片陰霾,恐懼的投資者紛紛離場觀望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幫助這群恐懼的投資者的,就只能夠提醒他們股市過去也曾經歷過更糟糕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有多少可怕的預言被證明是真的?
2014年,一位前哈佛經濟學家提取了近100萬美元的自有資金,打賭聯儲局的零利率政策將令美元變得一文不值。然而,在當前利率向上的環境下,美元對幾乎所有主要貨幣的影響都在升值,但這不是唯一錯誤的預測。在此前的兩年,也就是2012年左右,一位知名投資顧問也曾建議投資者拋售大部分美國股票,但在過去十年中,標普500指數的價值翻了三倍有多;事後看來,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