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免疫力較低,除了不時患病,還需要自小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民建聯發布促進兒童醫療服務發展倡議書,包括建議在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新增兒童預約專籌、每年派發2,000元兒童醫療券等。
民建聯今日舉行記者會發布倡議書,立法會議員林琳育有1名剛滿1歲的兒子,她分享個人經歷,指懷疑兒子的左眼患有斜視,和先生不停為應否看醫生而爭執。她出於擔心,不停到私家醫生作檢查,每次花費上千元,不過現時仍未有定論。林琳期待政府可提供更多兒童醫療基礎服務,並為市民養成「有病睇醫生」的習慣,因為她眼見很多朋友或因從小聽父母說看醫生很昂貴,養成「覺得冇咩事,唔睇醫生」的習慣。
倡母嬰健康院設立專門兒童診所
由於兒子年紀尚小,林琳定期需帶同愛兒到母嬰健康院,她認為並非無資源,但運作仍停留在舊有模式,「唔可以只係停留喺簿仔畫下畫下 ,話畀你知幾高幾重,生長線點樣」。她認為現時養育小朋友並非「天生天養」,家長更有要求,期望母嬰健康院可重整資源,設立專門的兒童診所,並引入兒科醫生、專科護士、臨床及教育心理學家、營養師等。
至於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則育有2名年幼兒子,長子剛讀幼稚園,因校內幼兒接觸頻繁容易傳染疾病,開學至今已看了幾次醫生,最昂貴的一次花費1,400元,他笑言幼子的2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畀晒阿哥睇醫生」。故此,他建議每年派發2,000元兒童醫療券,他認為不會導致濫用情況,「小朋友睇一次醫生都冇咗大筆錢,唔會濫用」。他希望政策可防止家長因經濟問題,辛苦地長時間輪候急症室服務,甚至只買成藥予小朋友,屆時恐怕得不償失,反而加劇公營醫療壓力。顏汶羽建議在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設立兒童預約專籌及增設24小時門診服務,確保患病兒童及時得到適當治療。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同小朋友一有病痛,父母都很緊張,想第一時間看醫生,不過無奈公營醫療輪候需時,無奈地需轉向私營醫療求診,但收費高昂,當家中幾個小朋友輪住看醫生,每月開支令基層家庭大失預算。政府鼓勵市民生育,葛珮帆憂兒童醫療服務不完善,會令市民對生育卻步。她建議政府將符合「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和「學校書簿津貼計劃」受惠家庭的18歲以下兒童納入醫療費用減免範圍,以減輕家長的醫療負擔。她亦建議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擴展至兒科,透過公私營醫療協作,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
建議增設學童驗眼及配眼鏡津貼
不少兒童有視力問題,例如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劉佩玉指,其分別11歲及6歲的女兒在疫情期間成為「低頭一族」而患上近視。民建聯建議增設學童驗眼及配眼鏡津貼,按年發放津貼並不可跨年累積金額,以鼓勵家長善用私營眼科服務,為學童定期驗眼及配置合適的眼鏡。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