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高功自閉少年赴美「荒野治療」重獲新生!醫籲正視神經多樣性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09月13日03:43 • 發布於 09月13日08:00 • 邱玉珍

18歲的東東(化名),2、3年前情緒、性格大變,被醫師診斷為「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曾經多次自殘自傷,讓父母憂心不已,只好忍痛將兒子送至美國接受「荒野治療」,在專業人員的陪同下,度過人生黑暗期,考上美國西部知名大學成為新鮮人。

台灣每年約13萬新生兒,其中約有3000名小孩會出現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情緒障礙困擾,雖然近年政府積極推展早期療育,但估計只有1/3的小孩在13前有接受輔導協助,有2000多名小孩無法得到協助,在升上國中後成為家長、師長眼中的壞孩子,拒學、抽菸、參加幫派或整天窩在家裡,想不開時就自殘、自裁。

什麼是「荒野治療」?

相較之下,有機會至美國脫胎換骨的東東幸運許多,在跨國教育顧問的轉介下,先至美國猶他州接受為期3個月的「荒野治療」,處於極度封閉環境中,禁用手機,不可與外界聯繫。每周5天接受戶外訓練,爬山、溯溪,另外2天則回到營區休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完成「荒野治療」課程後,「東東」回到治療住宿型學校,持續接受每週一至兩小時心理諮商,每天生活教練指導學習許多情緒控制的工具,並持續高中學業,幾年後順利申請到美國大學。

荒野治療近年在美國相當流行,除了藥物、心理諮商、行為治療,「荒野治療」能否成功,父母扮演著重要角色,必須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有正確認知,另需共同與孩子一起上課學習,如此一來,也有助於降低家長痛苦與煎熬。

「神經多樣性」不是病 而是腦部發育較慢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目前歐美醫界已將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育性語言障礙、失語症、書寫障礙、發展協調障礙、妥瑞氏症、反社會人和障礙、亞斯伯格症候群等人,是因為「神經多樣性」造成情緒、行為異常。

甄瑞興強調,「神經多樣性」範疇,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認為,「神經多樣性」不應視為一種「疾病」或是「異常」,而是腦部發育比一般人還要慢,而家長也應有正確認知,小朋友不可能痊癒的,因為這是一種狀況,而非疾病。

甄瑞興以「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為例,這是一種腦神經發展性障礙,每一個案均有著不同表現,通常在幼兒階段就有些與眾不同,特點為社交互動困難、語言和溝通困難、狹隘的興趣,以及重複性行為。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國際專家齊聚台灣分享最新療法與經驗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屬神經多樣化中常見的症狀,甄瑞興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分為過動、注意力不足,及兩者皆有等3大類,同樣是男多於女,約2比1。成因不明,一般來說,遺傳因子約佔8成,其餘為環境因素,臨床觀察,ADHD族群如過度使用手機、平板等3C產品,受到聲光影像等刺激,專注力將變得更差。

國內「神經多樣性」族群多達數萬人,為此亞東醫院將於10月舉辦「2024年台灣青少年情緒障礙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Telos的權威專家將分享「神經多樣性」青少年治療的經驗,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也將在會議分享台灣經驗,提供眾多國內家長更多選擇管道。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