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有沒有試過一個人坐在咖啡店,看着面前的空櫈與食客們喧鬧的情景,不住的感到唏噓?有沒有曾獨自坐著石椅看海,剎那間覺得不是味兒?有沒有不斷翻查手機通訊程式紀錄,努力尋找一個既能盡訴心中事有能明白你的人,卻怎麼也找不到?有沒有體驗過那種好像這個世界很大,但就是找不到知心人的感覺?
如果你的印象中,經歷過以上平常人都有機會發生的生活小情節,那麼你很可能就經歷了孤獨(loneliness)。
甚麼是孤獨感?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孤獨可以被定義為:因為感覺自己好像獨自生活,因而帶來的痛苦與不適。沒錯,重點是我們「感覺」自己在獨處,而不一定是我們真的身邊沒有人陪伴。舉兩個極端例子:你正在一個由十多位朋友為你準備的生日派對,然而你卻處於孤獨狀態,以及你正在一個人在異國度假,卻非常享受獨處的時光。前者屬於孤獨(loneliness),後者卻是孤單(aloneness)。
那為甚麼我們會因為孤獨而感到痛苦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就渴望親密感和友誼,所以當這份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自然就會帶來痛苦;認知心理學家則認為這本質上是期望的落差,如果我們理想中的社交關係不符現實時,失望感自然會油然而生;最後,根據存在心理學及人本心理學,孤獨是人類無可避免的痛苦,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孤獨的存在也會幫助我們自我覺察和成長。
不管大家最認同的是哪個學說,它的共通點都是認為孤獨是一種痛苦的體驗。而相信你之所以看這篇文章,很可能也是正在受到孤獨所困擾。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繼續看看孤獨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以及看看怎樣面對吧!
孤獨是個問題嗎?
我想很多人聽到孤獨二字時,很可能會覺得:「誰不會偶爾感到寂寞啊,這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吧?」沒錯,孤獨是很常見的現象,例如因為剛剛進入陌生環境,還沒有建立自己的人際網,所以感到有點寂寞無助。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這種體驗,但是這種孤獨一般都是會隨著我們新環境而慢慢消逝,如果孤獨維持了很長時間,對當事人又帶來很大困擾的話,那麼就有機會患上情緒病(來源),嚴重者更會產生自殺傾向:
- 抑鬱症:當我們一直感到孤獨時,我們就很容易出現負面的自我觀念,例如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意願
- 焦慮症:當我們長期處於孤立狀態時,我們可能會變得不擅長人際關係,甚至患上社交焦慮症
- 物質濫用:為了面對這種痛苦的孤獨,有些人會選擇用酒精或藥物麻木自己,甚至開始酗酒或染上毒癮等
此外,感到孤獨的小童和青少年有更高風險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來源),身體健康和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影響(來源),更有研究指出孤獨與青少年的自我傷害行為(如𠝹手)有顯著關聯。同時,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也好,孤獨都會讓青少年變得更加充滿攻擊性(來源)。雖然暫時沒有強力證據指出這會增加青少年犯罪率,但是諸置不理還是有機會帶來嚴重後果,所以值得師長認真關注。
你很孤獨嗎?
既然孤獨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那麼知道自己是否感到孤獨就很重要了。不過,有時候我們面對孤獨太久了,可能麻木到察覺不了。以下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出版的孤獨感量表(來源),為大眾提供可以進行簡單的自我評估。
指引:經常=3分,有時=2分,很少=1分,從不=0分,分數越高孤獨越高
- 我感到不快樂,因為我總是一個人做很多事情
- 我沒有可以說話的人
- 我無法忍受自己這麼孤單
- 我缺乏友誼
- 我感覺沒有人能夠真的理解我
- 我發現自己總是在等待別人打電話或寫信給我
- 我無法找任何人求助
- 我不再跟任何人親近
- 我身邊沒有跟我有共同興趣和想法的人
- 我感覺自己被排除在外
- 我感覺完完全全地孤單。
- 我無法與身邊人接觸和溝通。
- 我的社交關係是淺層的。
- 我很渴望有人陪伴。
- 我感覺沒有人懂我。
- 我感覺自己被孤立。
- 因為我與世界抽離,我感到很不開心。
- 我很難認識朋友。
- 我感覺自己被他人冷落和推開。
- 其他人是在我身邊,但我總覺得跟他們有距離。
誰會更容易出現孤獨?
那到底是甚麼人會容易陷入孤獨呢?其實孤獨的的出現往往有著複雜的因素,很少可以用單一原因解釋,也很難一眼看出來誰正在感到孤獨,例如有時候表面上笑臉迎人的樂觀主義者,也可能暗地裡被孤獨所折磨。不過,心理健康機構 MIND UK 指出以下組別屬於高風險人士,比常人更容易感到孤獨:
- 沒有朋友或家人
- 跟家人有著惡劣的關係
- 單親爸爸或媽媽(因為很難有時間社交)
- 因為金錢或地區原因而難以參與社交活動
- 因為殘疾或長期病(包括情緒病)而被歧視或負面標籤
- 因為性別、種族和性向而被歧視
- 身邊沒有來自相同文化的人
- 曾經歷身體或性虐待
此外,如果你是正在面對著重大的人生轉變或壓力事件的話,你也可能會感到孤獨。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最近我們因為疫情而不得不保持社交距離,但其他日常生活事件也可能導致孤獨,包括:喪親、失戀、失業、退休、升學、轉換新工作、搬家、移民等等。
除了以上這些社會因素以外,性格也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孤獨通常與缺乏自尊(self-esteem)有關,例如2017年的研究指出自尊與孤獨屬負相關性的關係,即孤獨越高,自尊便越低。這是因為缺乏自尊會讓人不敢與人互動丶溝通丶對話等,繼而失去與社會上的其他人進行社交的機會,並持續產生強烈孤獨。也有研究指出害羞、內向和怕難為情的性格特質也跟孤獨有關。
我們可以怎樣面對孤獨?
多建立弱連接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馬 Mark Granovetter,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強連接(strong ties),也就是我們真正親近和信任的人,例如朝夕相對的親人、愛人、朋友等等;另一種叫弱連接(weak ties),也就是互動較少、感情較淺的人,例如不相熟的同事或同學、鄰居、教友、朋友的朋友等等。雖然強連接會令人感到更加親密,但實驗顯示單單是增加與弱連接的社交互動(例如跟興趣班裡的同學聊天),已經會令我們變得更快樂。
在現代城市中,我們確實很少會無緣無故跟陌生人搭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交流,例如跟保安叔叔嬸嬸聊天,對星巴克的咖啡師露出微笑,向超市店員諮詢你想要的貨品等等。而如果你處於一些適合社交的場合,例如參加興趣班或聯誼活動,也可以多跟不熟悉的人聊天。這些對話雖然未必很深入,但是對減少孤獨帶來很大的幫助。
小心使用社交媒體
自從社交媒體的出現,我們能夠認識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依然可以建立友誼。然而,社交媒體很多時候是雙刃劍,因為我們看到網紅或其他朋友的分享時,往往會形成不合理的期望,與之比較更會感到嚴重的落差,而這種失望感往往就會導致強烈的孤獨(見上文關於孤獨的認知心理學解釋)。事實上,2017 年時有研究指出,比起很少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來說,長期使用者出現感知社交孤立感(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的風險高足足三倍。
因此,我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需注意到底該工具是否帶來正面的效果——如果發現每次使用後都會感到更加孤獨,那麼就要認真思考是否要減少使用量了。同時,每次當我們感到孤獨時,也可以反問自己:「為甚麼我會覺得自己很孤獨?是因為真的不滿足,還是因為我在跟誰誰誰比較?」這也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是否出現了不現實的期望。
尋找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
有時,這種孤獨可能來自缺乏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例如有研究指歸屬感越低的人,就越感到孤獨。因此,對抗孤獨可以由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子開始。例如主婦每天早上到公園跳舞然後喝茶,青年人到體育館與網友進行球賽,均可視為一種圈子的行為模式。
最近因為疫情的緣故,大家可能比較難親身參與社群活動,但其實網上有很多不同類型的社群,例如加入符合興趣的 Facebook Group、Whatsapp Group 等等,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聊天;而很多機構也開始安排線上活動,例如不少教會都安排了視像彌撒等等。如果不知道該加入哪個社群,可以先思考一下自己的特質,例如嗜好、性格、性別、種族、宗教等等,並據此選擇適合的小組。
學習享受獨處
請記得,孤獨是一種感覺,哪怕大家身邊圍繞著親朋好友,也可以感到空虛與寂寞。因此,漫無目的地安排社交活動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匱乏。更何況,正如剛剛聊到存在及人本心理學時所說,獨處並不一定只有不良影響,反而是讓我們成長的好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怎樣善用獨處時間,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了解自己。而且,獨處也代表了我們不會那麼容易被打擾,那我們就可以趁機發掘新的興趣、強化自己的優勢、改善不擅長的事物等等。
至於實際怎樣做?歡迎大家可以看看《我很孤單,但那不是壞事》這篇文章,裡面有詳細聊到怎樣放下對獨處的恐懼,以及學會擁抱和接受自己的孤單。
尋找專業人士幫忙
如果孤獨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已經導致情緒健康出現問題,那一般人未必容易靠溝通得以舒解,建議盡快聯絡專業人士作情緒支援。雖然孤獨不是情緒病的一種,但輔導服務可以幫助緩解這種痛苦,所以大家可以主動尋找輔導員求助。 如果經濟有困難,可以尋找社區中心、非牟利組織(NGO)等等,除了有可以提供情緒紓緩的社工之外,不少更有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輔導服務。若在疫情下,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時,也可以嘗試網上溝通,例如現在有不少網上即時聆聽熱線,足不出戶即可傾訴心聲,此外不少輔導員亦有提供網上心理治療。
每個人都有機會感覺孤獨,感覺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但有些事可能就要我們獨自體會、獨自經歷,就像有人說過:去年的暴雨,近月的陽光,今天的綠洲。
Fairy's Heart 介紹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要獨自扛起所有壓力,累久了有時候就忘記了,其實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不管你是遇到情緒困擾,還是想讓生活變得更幸福,Fairy's Heart 都可以幫到你。請記得:沒關係,我們在。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心理健康資訊的話,歡迎大家到我們的網站 、Instagram (@fairiesheart) 或 Facebook 關注我們吧!
參考文獻
-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021). Loneliness. Retrieved 3 July 2021, from https://dictionary.apa.org/loneliness
- Eccles, A. M., Qualter, P., Panayiotou, M., Hurley, R., Boivin, M., & Tremblay, R. E. (2020). Trajectories of early adolescent lonelines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al health and sleep.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9(12), 3398-3407.
- Ishaq, G., Solomon, V., & Khan, O.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ving in host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6(2), 21-27.
- Khaliq, A. A., Fatima, I., & Iftikhar, M. (2020). Loneliness and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s Living in Institutionalized Care. Pakista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11(2).
- Liu, D., Yu, X., Wang, Y., Zhang, H., & Ren, G. (2014). The impact of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n the loneliness of the childre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 8(1), 1-6.
- Loades, M. E., Chatburn, E., Higson-Sweeney, N., Reynolds, S., Shafran, R., Brigden, A., … & Crawley, E. (2020). Rapid systematic review: the impact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9(11), 1218-1239.
- Mental Health America. (2021). Is Loneliness Making My Mental Health Struggles Harder?. Retrieved 3 July 2021, from https://mhanational.org/loneliness-making-my-mental-health-struggles-harder
- Mind. (2021). Loneliness. Retrieved 3 July 2021, from https://www.mind.org.uk/information-support/tips-for-everyday-living/loneliness/about-loneliness/
- Psycom. (2019). Not So Social Media: How Social Media Increases Loneliness. Retrieved 3 July 2021, from https://www.psycom.net/how-social-media-increases-loneliness/
- Primack, B. A., Shensa, A., Sidani, J. E., Whaite, E. O., yi Lin, L., Rosen, D., … & Miller, E. (2017). Social media use and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3(1), 1-8.
- Rönkä, A. R., Taanila, A., Koiranen, M., Sunnari, V., & Rautio, A. (2013). Associations of deliberate self-harm with loneliness, self-rated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ce: Northern Finland Birth Cohort 1986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72(1), 21085.
- Russell, D , Peplau, L. A.. & Ferguson, M. L. (1978).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lonel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2, 290-294.
- Sandstrom, G. M., & Dunn, E. W. (2014).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well-be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weak 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7), 910-922.
- Upadhayay, B., & Khokhar, C. (200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Feeling Of Loneliness In Unemployed Youths.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 MBA智庫百科. (2017). 弱連接. Retrieved 3 July 2021, from https://wiki.mbalib.com/zh-tw/弱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