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紅、腫、癢好不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因、治療、迷思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2小時前 • 發布於 10小時前 • 黃慧玫

現在正值入秋、天氣多變之時,也是「蕁麻疹」好發與加劇的時間點!蕁麻疹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據統計,台灣高達 16 萬人口受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

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 1 至 2 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 6 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

慢性蕁麻疹表現反覆,千萬別忍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當全身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雖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

也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 2 年,較其他皮膚疾病久。陳俊賓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應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持續壓力和憂鬱,易誘發慢性蕁麻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進而錯誤觸發自身的皮膚組織產生發炎反應,導致皮膚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出現膨疹、痕癢、紅斑等,並難以自然緩解持續、超過 6 週。

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慢性發炎等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症狀表現。而長期紅、腫、癢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大打折扣,據統計,7 成以上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達 36%。

陳俊賓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慢性蕁麻疹不治,恐誘發心理健康問題

陳俊賓語重心長地說,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心理健康隱憂。

他進一步說明,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持續的炎症反應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

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 1/3 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 6 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形成負向循環。

慢性蕁麻疹應積極就醫、認真治療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分享所收治個案。40 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

某天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她因工作繁忙,只能抽空去藥局買藥,但效果有限。

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劉小姐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卓雍哲說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常常在生活上下交迫、內外夾攻的情況下,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很多病患都是繞了很大一圈後,才會發現事態嚴重而求助專業醫療院所。

他說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考慮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

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兩位醫師共同呼籲,民眾應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皮膚病症,並建立「自我檢視皮膚病症」觀念,及早治療,好好的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共存,避免因皮膚健康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

諮詢專家: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陳俊賓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卓雍哲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生命教育|能仁文學院長教防自殺技巧引爭議,謝向榮就言論致歉:確有不當,向受影響群眾致歉。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安樂死 / 生命的抉擇|與「不死癌症」抗爭20年,滬女拍片細道赴瑞士安樂死心路歷程: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21歲女「滿肚屎」像懷孕...一用力「啪」腸子掉出來!才知「直腸脫垂」惹禍
中天新聞網
女性必吃清單!「5類食物」護心防癌又抗老化 黑巧克力、莓果都被點名
中天新聞網
【血管瘤】台中女嬰耳後突然出現紅色斑塊 醫生檢查後發現是血管瘤!
高燒 Gofever
服用益生菌能逆轉腎病? 醫警告:正規治療才是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保養私密處遠離乾癢、感染,9種食物多吃有益
康健雜誌
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熟齡、增肌、減脂族都不同,營養師教你算
康健雜誌
「工業氧氣」當「醫用」!中檢追黑心氣瓶竄百家醫院 可關10年罰1億
中天新聞網
骨質疏鬆只補鈣也沒用!醫:藥物治療與維生素 D 是關鍵
Heho 健康(台灣)
紅、腫、癢好不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因、治療、迷思
Heho 健康(台灣)
玉米5大功效包括護眼、維持心血管健康!對人體的好處還有哪些?再教你玉米怎麼挑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黑眼圈】熊貓眼是如何「煉成」?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吃加工紅肉易失智!13萬人研究證實「風險增14%」 改吃「3食物」降2成風險
中天新聞網
熬夜追劇不會白內障!眼科醫師曝:恐增「黃斑部病變」風險
中天新聞網
子宮肌瘤與肌腺症夾擊! 「自然孔」手術切除子宮不留疤
台灣健康醫療網
每7分34秒就有1死,三高比癌症更致命!尤其「它」是隱形殺手
康健雜誌
青光眼無聲威脅!「居家眼壓測量」助穩定視力、有效控制病情
台灣健康醫療網
別讓肩頸痠痛的「老症頭」變成無法挽救的傷害!醫建議 4 危險狀態快就醫
Heho 健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