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裝置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蕭競聰、姚妙麗、民間博物館計劃共同策劃,翻箱倒籠,分享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集的床下底珍藏。包括有全新小包即棄紙巾、膠餐具、茶餐廳即棄杯、膠吸塑等等。
蕭競聰2002年參與成立民間博物館計劃,展品包括特殊設計的日常用品,一反博物館傳統,他形容那些都是「沒有人收藏或無法收藏」的東西。蕭競聰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意義,在於令人對文化藝術產生好奇,博物館應嘗試以更創新的方法使人明白、使人好奇。
蕭競聰認為,人類無時無刻都在不停地製造視覺文化,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圍繞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早已構成了一層視覺文化領域。這裡提到的視覺文化不限於視覺藝術、還包括媒體藝術、電影、錄像、攝影、流行藝術、廣告、建築、數碼藝術或網路影像等。因此視覺文化不只有圖像藝術範疇,還應涵蓋為物質領域和可見實相,這些實相包含所有可見並讓個別觀 眾或持份者覺得有意義的事物。
視覺文化是由人們在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建構,組成了一 切可見而有意義的事物。我們置身在視覺文化裡,猶如魚在水中,唯一不同的是, 水不是由魚創造,而視覺文化這個媒介卻是由我們創造的。
然而,在一般的藝術場域之中,如展覽、博物館等等,如何挑選物件與人物進入所屬的藝術世界,這個看似與公眾建立聯繫,事實上獨自擁有特定制度的「遊樂場」,他們所作的一些重要但偏頗的決定,基本上只有少數「自稱藝術人士」所決定和參與。
他進一步思考,在這個「遊樂場」外,城市也可以是廣袤的裝置藝術空間,且當中的視覺文化元素全部都由生於其中的居民與有關的持份者共同策展。當中包含大 量的元素——街道、建築物﹑ 農場、植物、住宅、學校、堆填區、馬路、市場、 商店、指示牌、街道傢俬、市民、寵物甚至空氣燈光等,擁有個別的安排、組合、 結構、陳列方式,以發揮特定的表述、美學、倫理、社會及文化目的。
亦由於此,他將自己的角色稱之為「文化拾荒者」。他認為,博物館要有視野、有見地的角度收藏,預視藏品文化價值,而非在幾十年後物件散失後,才發現它們對文化、歷史的有多重要。
這次的聯展一貫秉持蕭競聰對民間生活的敏銳觀察,從不同牌子名的即棄紙巾、膠餐具上不同的弧度深度,長短力學結構、茶餐廳即棄杯上的不同圖案、膠吸塑千變萬化的形態與充滿神秘感的美學等等,以「用博物館學的」策展方式表述日常的場景、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讓公眾關注在城市裡沒有被收集的、無形的,或未得到足夠表述而看不見的社區的知識與實用智慧,從萬事萬物的平實中見到趣味。
蕭競聰展覽《不棄的日常 造形一家親》
日期:2024年11月2日 – 2024年11月30日
地點:艺鵠藝術空間
時間:13:00 - 19:00(逢星期一休息)
▼Follow 虛詞.無形
Website: http://p-articles.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