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肝癌並不陌生,但肝臟附近的膽管也會生癌,不過就比較罕見。香港膽管癌新症個案遠少於肝癌,在2015年,本港新症僅420宗,大部分患者為50至70歲的長者。膽管癌是棘手的癌症之一,病因不明,既沒有特殊的高危者,亦沒有方法可預防,跟性別、飲食習慣、年齡等都沒有關聯。症狀來得快,一般發現時已到晚期,存活率僅半年。
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資料, 已轉移的肝外膽管癌或肝內膽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早期肝外和肝內膽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分別只有30%和15%。
症狀不明顯 超聲波檢查也未必發現
膽管癌的症狀不明顯,即使接受超聲波檢查,也未必能發現膽管出現腫瘤,電腦斷層檢查亦能看到隱約有陰影,部分患者發現時,是因為腫瘤擴散至其他器官,經過詳細診斷才發現癌症源自膽管。
膽管系統密佈在肝臟,從肝細胞旁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以及肝外的肝總管和膽總管,將膽汁運送到肝外,不僅排出膽紅素等代謝廢物,還把膽汁酸排入腸道,幫助脂肪消化、吸收。受到各種炎症、物理、化學等因素的長期刺激,膽管內壁的上皮細胞可能發生癌變,形成癌症。
晚期才有明顯症狀,一般是因為膽管堵塞引起:
- 皮膚、眼白發黃:黃疸是膽管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膽汁中的膽紅素是一種暗黃色的化學物質,當膽管癌腫塊堵塞膽管,令膽汁排出不暢,過多的膽紅素進入血液積存,造成皮膚、眼白發黃。
- 皮膚痕癢:膽紅素在皮膚中積累造成。
- 大小便變化:由於腸道中膽紅素量減少,膽管癌患者的另一個明顯症狀是大便顏色變淺。因爲膽汁進入腸道減少,阻礙脂肪消化,大便看上去亦變得油膩。病人的尿液顏色可能變深,因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膽紅素經尿液排出。
膽管癌一般分為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腫瘤長在兩個肝內膽管匯合處)及肝外膽管癌(長在總膽管上的癌),其中以肝門部膽管癌最難處理,因癌細胞位處正中央,不能開刀,切肝左葉或肝右葉都不行。一旦不幸出現膽管癌,病者一般不會有任何不適,最先出現的症狀大部分是黃疸,突如其來的黃疸會令病人及家屬嚇一大跳,因為在黃疸出現前,病人可以完全沒有症狀。
大部分最先出現症狀為黃疸
膽管癌發現時多為晚期,無法開刀,即使開刀,膽管連接着太多其他器官,令手術難以進行,只有腫瘤細小、並無入侵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才開以切除膽管癌細胞,少數病人可接受肝移植。化療藥物方面,能發揮效果的藥物也相當少,雖然近年開始出現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但是目前還沒有非常突破的進展。
肝癌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有密切關係,故高危人士可以透過驗血或身體檢查來預防,但膽管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明,只知它跟遺傳沒有絕對關係,要早期發現的話,最好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或是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
香港藝人「肥肥」沈殿霞亦因爲膽管癌而過身。「肥肥」於2007年10月被診斷為肝內膽管癌,兩周內連續進行兩次手術。病情穩定出院後一直在家休養,後因飲食沒戒口,昏迷被送進深切治療部治療,經搶救後神志清醒,可自主呼吸和進食。同年11月25日,「肥肥」往澳門參加壽宴,破戒飲酒,當晚在酒店內再次昏迷。翌年2月,沈殿霞在瑪麗醫院經搶救無效病逝,享年61歲,從發現到去世只有不到半年時間。
下列因素可激發或增加患膽管癌的機會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發炎疾病,會導致膽管硬化及結疤,形成癌細胞
- 慢性肝病:部分肝病的者,肝臟可能因而結疤,繼而增加患上膽管癌的機會
- 先天膽管異常:部分人士先天患有膽管囊腫,膽管會不正常的膨脹甚至扭曲
- 肝吸蟲感染:這情況在東南亞地區較常見,患者主要因進食未經煮熟的魚類而把寄生蟲吸入肝臟,釀成膽管癌
預防膽管癌飲食
- 選擇易消化、吸收並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細嚼慢吞不暴飲暴食,少吃油類、高脂肪食物
- 奉行易消化、利膽飲食。高脂肪食物不容易消化,應選擇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
- 高醣高膳食纖維飲食,進食適量醣類,以便補充足夠熱量,含醣豐富的食物包括蜂蜜、馬鈴薯等,每天保證攝取充夠的纖維素
為你的健康找答案
讚好Facebook專頁(@sofitsogood)
追蹤Instagram專頁(@sofitsogood.ig)
訂閱YouTube頻道(@sofitso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