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市場一段時間的滯脹風險,看來並無演變為新的恐慌。美國聯邦儲備局表明啟動「收水」,美國10年期債息也有所回升,而無論美國及中國的經濟增長亦確有放緩跡象。當石油、天然氣及商品價不斷攀升,通脹陰霾也不會消散。惟進入今年第四季,美股、比特幣(Bitcoin)等風險資產反而破位而上,香港的科技指數更有見底回升的能量。
撰文:陳錦興| 圖片:Unsplash@aditya1702
這些現象看似矛盾,惟只要市場資金充裕,年底追逐投資回報的需求仍是很大,若有好藉口,大市自然會炒上。
滯脹的記憶應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中東戰爭、石油危機觸發全球通脹及衰退同時出現,這個情景對股市最為不利。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全球主要央行均以非常規貨幣政策,即大量釋放流動性,應對經濟危機,以穩定增長,因此經濟持續衰退是較以往更難出現,最差也只是近乎無增長。
至於通脹,新冠疫情後的經濟重啟,引致製造、投資及消費需求爆發,也出現供應鏈樽頸的獨特問題。這導致資源、商品及運輸等領域出現明顯的價格急升,因而引伸出通脹威脅論。
股債市場僅短暫震盪
若通脹真的有可能失控,異常敏感的債券市場會率先有反應,長債息率必定會急升,金融市場也會動盪不休。
很明顯,金融市場的專家及大戶並不認同持續的通脹,甚至惡性通脹預期會威脅市場,所以股債市場只是短暫震盪,很快又再追逐回報。
因此,主導金融市場的邏輯又重新回到企業業績。美國已逐步重啟經濟,企業最新的季度業績也在反映增長動力仍然維持,市場風險胃納遂有所回升。
至於聯儲局的「收水」行動,經常性被媒體誇大其負面衝擊。
實情是只要經濟保持適度增長,有序的「收水」是不會對市場帶來致命打擊,2016至2017年的「收水」就是明證,當時股市反而拾級而上。
投資者已有經驗,所以這次聯儲局提出較明確的「收水」路徑,市場視為利好,美股反而逐步向上。
恒科指進入新轉角
至於恒生科技指數,經過近九個月的調整,看來已進入新的轉角,最主要原因是內地對科技行業的整頓已近尾聲。
最新官方立場也再次重申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數字經濟,在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作用。
估計在新的監管框架底下,平台科技股可以適應,並能找到新的增長來源;加上龍頭企業的估值已被壓至低水平,市場資金包括長線資金(如芒格)也看到香港平台股的潛在價值,且將再次流向科技板塊。
經過今年的政策導向式調整,香港科網股與美國同類股份的估值差距愈趨擴大。
當政策風險弱化時,就是估值修復的時機,當前就是機遇。
預期低沉的科技股,在第四季將迎來一輪動力不弱的反彈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