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曾聽過長者這樣說,人老了,發覺人生的傷痛已不在自身,而在於世界的苦難;黃遂心只有23歲,卻也說,人生難過難忘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貓頭鷹 BB 故事。今年1月她在拍攝時發現住在水塘岩壁上的褐漁鴞(貓頭鷹品種)夫妻有了BB,但大批拍友在壁下開着電筒射着眼仔睩睩的BB,令牠垂頭不敢吃。她痛心地說:「這是生命啊!」黃遂心是生態影片攝影師及製作人,為香港帶來100%港產生態紀錄片,現正為港台拍攝第二輯《大自然大不同》。
為什麼介紹黃遂心(Daphne)出場時,說是生態影片攝影師,而不乾脆寫紀錄片攝影師?這天雖然隔着口罩見面,她卻清清楚楚地介紹:「 我覺得我做的不應該叫紀錄片,我在英國讀書時,認為這是biologic true的故事,是你鏡頭下觀察發生的生態事件。」前年她在英國大學畢業,主修海洋與自然生態攝影,本來留在英國工作,去年獲港台邀請,回港拍攝本地生態紀錄片。
獲邀回港拍片 推廣生態教育
回到香港,才短短1年多,這個90後已開展了很多事情,除參與港台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第一輯及第二輯拍攝外,還與兩個志同道合的生態攝影人組成製作公司,接洽拍攝工作,又同時與本地熱愛生態的朋友及專家組成WildLife Avengers,推動香港生態教育,剛剛新鮮出爐的香港首張兩棲類動物圖鑑海報,就是他們的代表作。
背20公斤器材 拍攝靠耐性
拍攝生態影片最磨人的是捱餓、捱熱、捱凍,還是背着20公斤的器材上山下海?「我通常會帶一支長鏡,會較重,也會帶微距鏡頭,因為拍動物很難接近牠們,所以要長鏡頭,但你去拍生物時,同時會遇見一些昆蟲,我也很想拍牠們,所以兩種鏡頭我都會帶。我的腳架也比較重型。」加上攝錄機、水壺麵包雨衣等,動輒都負重20公斤吧,Daphne卻說拍攝最考驗人的是「耐性和恒心」,例如一次她到沙坪拍攝馬蹄蟹(鱟)的經歷。
鱟這種古老的生物其實不是蟹,而是海洋螯肢動物,外表像架古怪鐵甲扁車,其實是蜘蛛和蠍子的近親。香港的馬蹄蟹有兩種,分別為中國鱟和圓尾鱟,牠們幼年時生活在泥灘和沙坪,稍大就會回到海洋生活,享壽約20年。沙坪是指海浪冲刷程度介乎最大浪的沙灘至小浪的泥灘之間,由粗沙及幼沙組成的生境,但因為污染和發展以及掘蜆潮流等因素,香港的馬蹄蟹近年數量大幅下跌,曾錄得跌逾九成至不足1萬隻……Daphne那次在沙坪上找了大半天都沒發現一隻,正猶豫是退是守,結果是:「都日落了,我正想放棄時,一隻年幼馬蹄蟹就在沙坪上出現。」她說,拍攝生態就是要有海量的耐性。
為了記錄馬蹄蟹獨特的面貌,Daphne 採用了特別的微距鏡頭,是Laowa 24mm特種微距鏡頭,前端防水,讓她可以拍出廣角又微距的鏡頭。而她開始拍攝影片,是因為逐漸感到硬照不能滿足她想講的生態故事。「我的心願,是希望以詳細的影片,由相關的人講述生物面對的生態和危機,令人了解為什麼生物會這樣生活。」去年她以《白海豚失樂園 Breathing Room》 獲第52屆「美國侯斯頓國際電影節」Oceanography / Marine Biology 紀錄片金獎。「生態影片能提醒香港人,香港一邊以白海豚為本地標誌,但另一邊廂(大型發展項目)則爭奪牠們生活的空間,現時白海豚數目已大幅下降。」
父送相機成契機 走上生態之路
在中五那年,父親送給Daphne一部單鏡反光相機,成為她人生蛻變的關口。「我是獨女,父母很喜歡大自然,常帶我去行山,我們又愛看BBC生態紀錄片,但小時候的我其實不喜歡行山,怕蚊,又怕飛蟲。」相機怎樣改變她呢?這點她也沒法說清楚,就好像昆蟲蛻變,一夜間就長了翅飛出去,成為愛上生態攝影的美少女。「有了相機後,我開始熱愛拍攝,初開始拍什麼?街上有趣的景象、人們的樣子……」後來這個相機不能滿足她了,她轉用攝錄機,這樣才能讓她完整記載事件和生態,她大學念什麼科的方向也立時清晰起來,結果到英國的大學念Marine & Natural History Photography。
或許剛獲知DSE成績的中學生,會覺得Daphne很幸運,沒有不知念邊科的迷惘,大學一出來工作就走回生態這行。Daphne分享道:「主動很重要,可以建立connection,也要善用自己的優點。我念大學時去了一位講師的製作公司做了3星期,畢業後再去他的公司做research,因為我識中文,這公司有很多中國和亞洲的生態紀錄片,我又去WildScreen Festival (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當義工,認識了很多這行業的人。」她也是因為回港後參加夜行生態活動,認識了熱愛生態攝影的James(後成為她的男朋友),再和另一香港生態攝影師馮漢城組成鐵三角,一起創業開設製作公司。
回到香港,她說是逼着成長,因為影片的分鏡是她寫,攝影師是她,剪接也是她,生態行為資料蒐集當然也是她。例如有次拍攝雕鴞(最大型的貓頭鷹,很罕見),她和James先在附近紮營,做資料蒐集記錄牠們的行為,之後再回去紮營以紅外線攝影。拆營回家後的剪接,每個鏡頭多少秒,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做,她就是喜歡這份拼搏的感覺:「在英國工作的時候我是做research,都是文件工作多,比較悶,接到港台邀我拍攝香港生態片,我當然很興奮回來。」
不齒「大師」所為 拍照罔顧動物生命
回到香港後,她也有憤怒的時刻。「現在攝影器材先進,有些人很易就當自己是『大師』,但有些大師只顧post靚相而罔顧物種的生命,例如今年1月遇上褐漁鴞家庭時,令我很生氣也很難過。」那時她和James經過水塘,發現岩壁上有一對褐漁鴞生了BB, 他們沒打擾就離開了,但很快在網上群組發現有「大師」打燈拍攝BB的照片:「我們立即夜間回去看看BB情况,發現現場最少有30、40個拍友聚集,很多人拿着電筒照着BB觀看,這種行為真是太癡線,BB是一條生命啊!」那晚Daphne看到褐漁鴞媽媽因驚恐沒飛入洞隙餵BB。她和男友夜行後回家,在「大師」的post看到圍在壁下拍攝的人更多,隔了數天再看相片,更發現BB垂了頭,擔心牠會死。「實在很生氣,BB又未學飛,不懂離開那裏不受光打擾。」這悲劇後來得以扭轉,是漁護署派人在壁下圍了板,以防大家走得太近騷擾BB,但卻無法阻止「大師」通宵拍照,結果最後要漁護署派職員通宵留守阻止大家用電筒照射觀察或拍照。「幸好BB後來識飛,離巢了!」
她就是這樣發現香港這個城市有着可惡的「大師」,但也發現這城市可貴的一面:「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是超乎想像的。雖然在地球上我們只是一點,但比起很多城市,我們的生物很豐富,好像英國只有很少兩棲動物,但我們就有20多種……」其他如蝴蝶、蜻蜒、鳥類和昆蟲,更是多得令人吃驚。這個城市雖然袖珍,山山水水間卻隱藏着珍貴的生態故事。
■給香港的話
「我們害怕大自然生物,往往源於無知,牠們在生態系統扮演重要角色,希望大家抱着尊重的心態欣賞大自然。」
■Profile
黃遂心(Daphne)
90後,生態影片攝影師及製作人,今年與兩名朋友一起創業組成生態影片製作公司Frigatefilms。2018年畢業於英國法爾茅斯大學Marine & Natural History Photography學系,2017年以Let it Bee: Keeper of British Black Bees養蜂紀錄片入圍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國際自然電影節「最佳年青導演組別」。之後憑《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在2018年再次入圍該電影節和2019年美國Jackson Wild Media Awards外語評審團特別獎,並獲得2019年第52屆美國侯斯頓國際電影節Oceanography / Marine Biology紀錄片金獎。曾為港台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拍攝第一輯第一及第三集,現正拍攝第二輯。
文:朱一心
編輯:劉家睿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