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串流平台,我們可有想過,除了電腦透過演算法在首頁列舉的幾部推薦影片、本地最熱門的十部影視作品外,它還能為我們提供甚麼新刺激?這裡所指的刺激,並非官能上的快感,而是因為一部作品而開拓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所獲得的滿足感。是故,我要向大家介紹 Netflix 三部乏人問津的紀錄短片。重點是,它們都是角逐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作品。
《無家者的歸途》
《無家者的歸途》(Lead Me Home)必然會叫人聯想到香港的《濁水漂流》,導演 Pedro Kos 和 Jon Shenk 同樣將攝影機對準無家者們,抗衡社會對他們的負面標籤,勾畫他們人性的面向。有別於後者抽離的敘事角度,本片透過訪問與跟拍,著力描繪人們想要擺脫的過去,了解他們流離失所的經歷,以及想要逃脫的現實困境,非常實在。
跟傳統的紀錄片結構一樣,《無家者的歸途》先讓觀眾理解他們遭逢的個人問題,繼以擴展電影的視野,審視政府機關及制度對無家者問題的冷漠,達到一個社會性的批判。影片裡一位婦女向收容所的主任訴說自己的過去,她被前夫襲擊並強暴成孕,結果社福機構為她租下旅館暫住,卻令她失去申領政府援助的資格,變成一個無家者。收容所主任聽完也潸然落淚,令人動容,反思不完善的制度為人們造成的生活困難。
從電影的幾個俯拍鏡頭所見,Pedro Kos 和 Jon Shenk 是有意突顯無家者與城市相依相偎的關係。一個環越高速公路上空的攝影鏡頭,我們拾見天橋上座落了幾個帳篷;一個盤旋於城鎮巷子的空中攝影,我們見到幾個身穿螢光衣的工人正在清走無家者的家當;一個攝於黃昏時間的空拍鏡頭,我們從高處緩緩降落逐漸拉近與帳篷的距離,這些鏡頭均流露了導演對議題的感情,不流於旁觀他人痛苦,而是層層遞進體會流離失所的鬱結。
至於無家者的歸途是何處,電影結局可悲的說,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阿富汗的愛情頌歌》
這也是我頭一遭觀看阿富汗導演的作品。《阿富汗的愛情頌歌》(Three Songs for Benazir )不免讓我想起其鄰國的伊朗電影,並非說它的藝術成就能堪比阿巴斯或巴納希虛實交錯的抒情作品,而是導演透過簡樸的電影技巧,傳遞關懷與同情,那份真摰好比電影大師最好的作品。
《阿富汗的愛情頌歌》的力量是來自於導演 Gulistan Mirzaei 和 Elizabeth Mirzaei 選擇的客觀角度,他們捨棄訪問及旁白解說形式,拿著攝影機跟隨主角日常在阿富汗的生活。身為男子漢的 Benazir 每天在受美軍監察的集中營內打水、製造建築用的磚頭。他向父親表示想要讀書學習,父親說不。然後他又說想要加入國民軍,父親繼續說不,籲他不如採摘鴉片更好。當 Benazir 決意反抗父親的旨意,走到軍營申請參軍,卻得到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
這部短片證明了剪接之所以偉大,在於它能將生命的重要片刻濃縮,強調那些匆匆的人生轉變,也突顯出青春時期愛情的純真,煞是動人。
對於串流平台,我們可有想過,除了電腦透過演算法在首頁列舉的幾部推薦影片、本地最熱門的十部影視作品外,它還能為我們提供甚麼新刺激?這裡所指的刺激,並非官能上的快感,而是因為一部作品而開拓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所獲得的滿足感。是故,我要向大家介紹 Netflix 三部乏人問津的紀錄短片。重點是,它們都是角逐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作品。
《問鼎之聲:球場成長日記》
Matt Ogens 的《問鼎之聲:球場成長日記》(Audible)以一所聽障學校的高中球隊為題,屬於一部表現性的紀錄片(performative documentary)。電影強調人物的主觀角度,利用電影語言反射他們的心理層面。導演手法的目的不言而喻,要讓觀眾感受作為聾啞人士的日常感知。
問題便來了,為甚麼《問鼎之聲:球場成長日記》要將焦點特別放於一支聽障的美式球隊?他們面對了甚麼不公義的事情嗎?從影片的故事及訪問,我體會到導演希望社會認識他們因聽障而造成的內心疤痕,體驗他們戴上耳機後聽到的聲音振動,鼓勵大眾需要接納即將踏足社會的他們。
可是,我不肯定這個故事是否有效釋除大眾對聽障人士的固有看法,我亦質疑電影是否有必要把他們視作特別的群體,連他們到派對玩樂、談聊無關痛癢的愛情話題,也要被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問鼎之聲:球場成長日記》觸及的欺凌議題只被描繪成主角成長的一部分經歷,Matt Ogens 無意深究被欺凌的人的過去,只將焦點放在主角奮力練習的過程。
對於《問鼎之聲:球場成長日記》的拍攝意圖,我實在有太多的不明白。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