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中醫治感冒:依體質分段治療,3天就可緩解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2月17日10:04 • 發布於 02月17日10:04 • 出處/康健雜誌 文/康健編輯部 圖/photoAC
中醫治感冒:依體質分段治療,3天就可緩解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也會依個人的症狀表現及體質開立處方,而且還會因為病程的變化而改變藥方。

像是感冒的病程可能在幾天之內就有變化,例如一開始病人是發冷、流清鼻水,屬於風寒型感冒,醫師會用一些散寒、溫熱的藥方,但可能經過2、3天後,病人開始出現喉嚨發炎、鼻涕黃稠的熱象,這時候反而需要使用清熱的藥。或者有些人原本體質偏熱,處方中會加入一些清熱涼潤的藥;而有人體質虛弱,便會加上補氣或是補益脾胃的藥,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常有人說中醫治療感冒比較慢,多數中醫師並不認同。根據臨床療效甚至中醫師自己個人的經驗都發現,只要診斷正確,對症下藥,通常吃1~3天的中藥,症狀就能改善或解除。郭忠禎當年初學中醫時,有一次感冒,身體發熱又怕冷,並且頭痛、噁心反胃,晚上甚至脖子僵硬疼痛到無法睡覺。後來他查中醫書,發現中藥「葛根湯」對治的病況和自己的情況很像,於是就煮這個藥方來吃,才吃完一帖,症狀就消失了,令他印象深刻。

調理感冒症狀,同時緩解脾胃不適

郭忠禎說,正常情況下,服了中藥大約3天,感冒症狀都可緩解甚至完全解除。如果吃了中藥1星期沒有好轉,或是超過2星期未見改善,除了一些病人原有的慢性問題或個人體質問題,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調理之外,有可能是服用的劑量不夠,或者根本沒有對症下藥,這時候應該要更換藥方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許多人感冒的症狀好了,卻留下腸胃不適的情況,例如胃脹、食慾不振、拉肚子、便秘等等,尤其過度使用西藥的抗生素、抗組織胺等,較容易見到這些副作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內科主任陳萍和指出,由中醫角度看,西醫治療感冒的藥物多半屬於寒涼性,容易損傷脾胃,所以臨床上常看到咳嗽、流鼻水也許好了,但病人卻出現胃口不好、便秘等腸胃道問題。

所以中醫治療感冒,除了解除感冒引起的症狀之外,還要調養脾胃,人體才能養足「正氣」來對抗「外邪」(例如感冒)。

陳萍和說,感冒初癒時,不宜太過勞累,而且適合吃四神湯、薑湯等調養脾胃的藥方,讓身體真正恢復平衡。否則感冒可能很快又找來一次,或是病程拖得很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特別提醒,感冒時若出現下列狀況,最好同時尋求西醫診療,釐清是否有潛在的特殊原因:

1. 反覆發燒超過5日(大於38度C)

2. 神志意識不清

3. 呼吸喘促或困難

4. 心跳或血壓異常

5. 嘴唇或四肢發紺

6. 吞嚥或言語困難

中醫有效緩解感冒症狀,且不易有副作用

不慎感冒時,宜儘早尋求中醫診治,通常於3天內便可緩解主要症狀,且有不易產生昏沉、倦怠、無力或食慾不振等伴隨症狀的優點;若能配合增加休息與睡眠時間、減少攝取不易消化食物等,可更迅速終結病程。倘使症狀反覆、遷延難癒,建議於緩解期服用中藥強化體質,以減少復發機率。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