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係 DSE 中文閱讀卷十二篇範文之一,佢寫呢篇文嘅目的係為咗諷刺當時士大夫恥於相師嘅風氣,鼓勵人們理應學習古代聖人嘅從師態度。
AfterSchool將從最基本嘅文言文語譯、通假字詞分析開始,由淺至深一步步帶大家了解各個考核重點,包括段落大意、主旨、論證方法、修辭手法、題型分析、失分陷阱等等,呢個十二篇範文筆記完美涵蓋你嘅懶人包需求!
DSE 中文十二篇範文原文、十二篇範文語譯(師說語譯、師說翻譯、原文及注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2;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問、解答問題、排解疑難的人。「受」, 同「授」。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於我之前的人,他本來就比我早學習到道理, 我跟從他,拜他作為老師。固:本來。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難 道需要拘泥於他生於我之前還是之後嗎?庸知:豈需要理會。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此不論是尊貴還是卑賤,年長還是年輕, 有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有老師存在的地方。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5;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6!
5.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古代的聖人,超出平凡人很遠,但尚且會跟從老師 討教學問。
6.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之所 以仍然是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為這個(道理)。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能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7,惑矣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9,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0。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一些人疼愛自己的兒子,選擇老師來教兒子,自己卻 以跟從老師學習視為恥。
8.惑矣:真是糊塗啊!
9.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教學生基本文句知識的人。
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文句讀不懂,不明白疑難,有的向老師請教;有的不向老師請教,小學問願意向老師請教,卻遺忘了大道理卻,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1;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12。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4。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1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17!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巫師、醫生、樂師、各種工匠,不視互相學習為恥。
1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士大夫之類的人,聽到「老師」、「弟子」等 稱呼時,就會聚在一起嘲笑。
13.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某人與某人年齡差不多,道學也相近。
1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拜地位卑微的人為師是羞恥,拜地位高的人為師則類似獻媚。
15.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從師學習的風氣不能復興是可以得知的。
16.君子不齒:士大夫對於與他們並列感到不屑。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現今士大夫的才智反而不及他們,真是奇怪呢!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18,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9。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21,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22,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3;不拘於時24,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25,作《師說》以貽之。
18.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恆常的老師。
19.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孔子曾拜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20.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幾個人同行,那麼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對象。
21.術業有專攻:學術、技藝各有其專門。
22.李氏子蟠:李家有個孩子名字是「蟠」。
23.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 :《詩》、《書》、《禮》、《樂》、《易》、《春秋》。
24.不拘於時:不拘泥於時勢。
25.余嘉其能行古道:我嘉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之道。余 : 我。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通假字詞分析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見注釋1)
-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見注釋10)
《師說》文體 及 韓愈的寫作動機
韓愈作為唐代推動「古文運動」嘅先鋒,主張「文以載道」,通過文章宣揚儒道,反對只講求格式、聲律嘅「駢文」。《師說》中嘅「說」,係古代議論文嘅一種,旨在闡明道理。
韓愈寫呢篇《師說》嘅目的,表面上係好似文中最後一段所講:李蟠「不拘於時,學於余」,因此寫咗呢篇文章俾佢,以讚揚李蟠「能行古道」,從師學習。
然而實際上係佢對於當時嘅人,尤其係士大夫階級「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呢種恥於從師嘅風氣極為不滿,因此藉文章加以抨擊,通過種種論證手法,闡明聖人師道,恢復「古之學者必有師」嘅學習風氣,可以講係「以文載道」嘅代表作。
師說主旨
《師說》一文圍繞師道論述,以古之學者從師的行為,與今之眾人恥於從師作對比,諷刺今人愚昧,帶出從師之必要。 韓愈在篇首開宗明義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中心論點,指出老師的角色是「傳道、受業、解惑」,即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求學及為人的困惑。
故事內容整理及段旨
本篇文章一共有7個自然段,當中可以分為4個結構段。
結構段: 1
內容範圍:「古之學者必有師」至「師之所存也」
段旨: 正面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師的作用和擇師的準則,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及有提綱挈領的結構作用。
結構段: 2
內容範圍: 由「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至「其可怪也歟」
段旨: 承接中心論點,從反面批評眾人及士大夫不從師的想法奇怪,明確指出當時師道不傳,抨擊士大夫恥於從師的歪風劣習。
結構段: 3
內容範圍:「聖人無常師」至「如是而已」
段旨: 以孔子的言行為例,論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並指出「聞道」是擇師的唯一標準。
結構段: 4
內容範圍:「李氏子蟠」至「作《師說》 以貽之」
段旨: 以十七歲少年李蟠師事自己為例,讚揚李蟠好學尊師的精神,重申師道之重要,並提倡從師學道的風尚,照應文首,收結全篇。
結構作用分析
自然段: 1
手法及作用: 開門見山、提綱挈領
內容: 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從師是必須的,參考古之學者必有師,師的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因此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自然段: 2
手法及作用: 承接上文、確立論點
內容: 延續上文的論點,擇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自然段: 3
手法及作用: 提出論據(對比論證)
內容: 借古諷今——
-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 結果:聖益聖,愚益愚。
自然段: 4
手法及作用: 提出論據(對比論證)
內容: 因小失大——
- 家長: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 老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 童子:小學而大遺。
- 結果:未見其明也。
自然段: 5
手法及作用: 提出論據(對比論證)
內容: 階級比較——
-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士大夫: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 結果: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自然段: 6
手法及作用: 總結全文、結論(引用論證)(事例論證)
內容: 呼應第1及2段,重申應以聖人(古之學者)為榜樣,明白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擇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例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不恥下問師於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自然段: 7
手法及作用: 提出撰文目的(表面目的)
內容: 表揚李蟠不流於俗,願意向「我」學習,故為了表揚其能實踐古人從師之道,寫了這篇《師說》送給他。
論證寫作手法分析
論證手法: 對比論證
內容: 通過對比兩種事物相反的特點,突出主題,加深印象
- 「古之聖人」對「今之眾人」: 兩者相差愈來愈遠。
- 「擇師而教之」對「於其身也則恥師」:家長言行不一。
-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對「惑之不解,或不焉」:學生因小失大。
- 「百工之人」對「士大夫之族」: 百工之人比士大夫更聰明。
論證手法: 引用論證
內容: 引用古人事例或語例,以古諷今,增強說服力。
- 事例論證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聖人尚且不恥下問,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 語例引用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彼此各有所長,可以互相學習。
修辭寫作手法分析
修辭手法: 引用
內容:
明引: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擇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彼此各有所長,可以互相學習。
暗引:聖人無常師。
化用《論語.子張》中「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一句。
修辭手法: 對偶
內容: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諷刺今之士大夫總有藉口嘲笑從師之人,認為從於卑者則應感羞愧,從於尊者則目的不單純;實際只是他們固步自封。
修辭手法: 對比
內容: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擇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修辭手法: 反問
內容: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強調人人有惑,必須從師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擇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修辭手法: 感歎
內容句:
感歎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感慨無人再提及「師道」
歎詞:嗟乎! / 嗚呼
修辭手法: 頂真
內容: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
…… 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
修辭手法: 借代
內容: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句讀」本指標點,此處借代為基本知識。
修辭手法: 層遞
內容: 古聖人是最高層次,其次是自身層次,巫、醫、樂 師、百工則是比自身社會地位更低的層次。
睇到呢度相信你都發現其實只要有適合嘅資源、有效嘅考試技巧,DSE 中文要係12篇範文拎高分其實唔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