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馬大元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後,精神科職能治療師成為我的首份工作。而當日與我一起報到的某位同事,就是本書的作者、如今我的老公──馬大元醫師。
「雞腿吃不下嗎?我幫你吃!」這是馬醫師對我說的第一句話。習慣把最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慢慢享用的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對面那個第一次見面的男人,理所當然地把我便當裡最精華也最吸引人的美味,果斷地送進自己嘴裡。
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也就是這「體貼」的一幕,讓我從此對他多留了點心。
「這個滿好吃的耶,你應該也會喜歡,嚐嚐看!」而這,是時光荏苒,十八年後的今日,他會在飯桌上對我說的話。
對我而言,「分享」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片段,但對老公和亞斯朋友們來說,卻是漫長的自我進化過程。
一如書中所提,因鏡像神經元缺損,同理與自省能力相對薄弱的關係,亞斯朋友們總習慣直覺式地行動。類似上述「夾雞腿」等令人無語的事件,在亞斯的生活中,實在族繁不及備載。再加上固著、難變通的認知(從馬醫師的角度來看,食物是不該被浪費的!所以他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誤,也不懂為何該道歉),亞斯朋友的善意,因而總是被貼上「白目」、「自大」的負面標籤。
這就是與亞斯相處最大的困境嗎?喔不!結婚後,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亞斯在工作上也許可以整頓自我,盡力做到圓融;但回到家,卸下面具的真實生活裡,已婚亞斯必須面對背景迥異的另一半、面對自己的生活領域被侵略、面對舊有習慣被迫調整……一切的一切,幾乎都在挑戰亞斯的底線。
與此同時,對亞斯的另一半來說,首當其衝的,就是亞斯人各式各樣、深植性格中的「亞斯style」。
猶記得,登記結婚的那天清早,我分明清楚地提醒過馬醫師該帶的各樣東西。但到了現場,他才發現最重要的身分證漏在家裡!當下,在大庭廣眾、在我父母面前,他氣急敗壞,毫無餘地大聲斥責我:「都是你的錯!為什麼出發前沒有再提醒一次?」
在他的認知裡,自己的工作已經「太重要、太忙碌」,所以沒有多餘的腦容量可以記憶生活中的大小事。身為另一半的我,應該要扛起責任,打理好所有雜事,甚至該「預測所有突發狀況」,反覆確認,做到萬無一失。
同理,在還是人工收費的時候,高速公路靠近收費站時,沒有提早拿出繳費單,這也是太太的責任!因為他的大腦都在想重要的事情,所以坐在副駕駛座的太太不能睡覺,應該負責打理這些雜事(不知道他一人開車時,是誰在負責遞繳費單?)。
再同理,老公辛苦工作下了班,想在客廳放鬆看個電視,打開茶几抽屜準備拿出遙控器,發現裡面竟然堆滿雜物……那麼即使現在已經是半夜十一點、即使老婆已經有陣痛跡象,隨時準備到醫院待產,也一定要求她「必須盡到責任」,把茶几整理好!
在亞斯的世界裡,公平很重要,原則很重要,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偏偏,在那個兵荒馬亂,馬醫師艱難、我也艱難的成家階段,孩子們就這樣接連報到,這下我們連離婚都沒辦法了!
要亞斯主動改變,很難!但連離婚這條最後的退路,也因為孩子們年幼,變成了不可能。我只能說服自己接納目前這一團混亂、接納老公因為亞斯而表現出來的那些無解行為。
除了正面的衝突外,亞斯的「直接」,讓我受傷的地方更多。
例如他發現我在看韓劇,會直接說我「庸俗」、「浪費生命」,這是多麼沉重、傷人的一句話!在過去,可能一場激烈的辯論大會就此展開。但在接納他的亞斯後,也許視野不同了,我開始嘗試用從專業中學到的「敘述自我感受」,取代過去的自怨自憐。
因為決定接納,在往後相處的時間裡,反而不再像從前,凡事用NT的眼光去苛求。面對他出乎意料的各種指控,我也開始能靜下心來,學著忽略令人不舒服的表象,練習從亞斯獨特的內在為起點,重新解讀一切。
令人訝異的是,過去我覺得不合理的那些要求與堅持,慢慢地讓我蛻變成更好的自己。例如面對人生的態度,從鬆散,到現在的謹慎、負責。
無所求地接納!就是這一步,竟成了開啟我與馬醫師幸福婚姻的重要關鍵!
在和亞斯丈夫的婚姻裡,從「接納」出發,我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因為接納,所以可以同理;因為同理,所以可以體諒;因為體諒,所以願意自我調整;因為自我調整,所以終能達到平衡。
忽略不適切的表達與互動方式後,我看見了亞斯非凡的見解。
透過直覺式話語和行動,我看見了亞斯不造作的直率。
經歷接踵而來的困境,卻仍堅持前行,我看見了亞斯的擇善固執!
只要我們願意接納,改變就有可能發生。
當亞斯人感覺被接受、被尊重、被體諒,當他們感受到「即使我有很多不適切行為,也同樣是另一半眼裡最珍貴的獨一無二!」,他們的內心也會被打動,誠心誠意的改變也有機會開始萌芽。
終於有一天,我發現老公的堅持,已經默默地從「一定要照我的」,轉變為「一定要在意對方的感受」、「一定要對彼此好」、「一定要繼續幸福」……
誰說亞斯無法改變呢?誰說嫁給亞斯很辛苦?
要我說,亞斯丈夫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孤獨的勇者:亞斯精神科醫師所寫的「亞斯全解析」》,寶瓶文化出版,馬大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