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開拓旅遊新視野】生態旅遊專家袁詠思 Iris Yuen:旅行讓我體會大自然的宏偉壯麗

Marie Claire HK
更新於 2023年07月28日02:45 • 發布於 2023年07月28日02:45 • Monica Ng

城市人想要親近大自然,平日或會選擇行山;想認識動物,也許會去動物園。然而城中山林始終不比遼闊大草原,動物也原非籠中獸,若想趁出遊時深入野外大自然,同時認識環境保育,生態旅遊就是很好的選擇。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59"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斑馬於肯亞草原馳騁。(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對大自然認識得越多,越會感受到人類的渺小,但我們依然要盡所能,為保育大自然出一分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70" align="alignnone" width="533"]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生態旅遊專家
袁詠思 Iris Yuen[/caption] 「生態旅遊是一種結合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旅遊模式,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將其定義為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遊系統,當中包含保育、尊重當地社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參加者會在未被開發成旅遊區的地方,學習並欣賞野生動植物,以及認識當地的傳統文化。」生態協會總監及生態環境攝影師、身兼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項目經理的袁詠思(Iris)作出專業解說。由她跟丈夫主理的生態協會,經常舉辦不同的本地和海外生態遊歷團,帶領生態愛好者近距離認識野外動植物,同時指導生態攝影技巧和傳授保育知識。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9"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Iris Yuen在肯亞進行生態拍攝。[/caption] 「所有的旅行目的地,我們都會先親身探索過,又會與當地的志願團體、非牟利機構等合作設計行程。」她表示東非是熱門的生態旅遊地點之一,主要是因為動物大遷徙。「很多人都是透過紀錄片認識野生動物,而動物大遷徙的畫面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當中牛羚(又稱角馬)的渡河場景更是最具代表性。」她說動物大遷徙其實一整年都在進行,牛羚渡河則大多發生在坦桑尼亞的6至9月。「那是當地的旱季,我們也會選擇那個時候出發。濕季的雨水非常誇張,滿地泥濘,不太適合旅行。」坦桑尼亞和肯亞是觀察大遷徙的主要地區,而東非一帶亦有機會看到獅子、水牛、獵豹、花豹、土狼、疣豬、斑馬等野生動物。「至於烏干達和盧旺達,就有較多靈長類,例如猩猩。」東非有都市人較熟悉的動物,也有草原風光,這也是當地成為熱門生態旅遊地點的原因。「南美洲也有生態旅遊,不過森林生境跟草原生境的動物非常不一樣,物種對香港人來說也會較為陌生。」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2"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牛羚渡河是動物大遷徙的代表性場面。(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7"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5"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生態旅遊的一天行程,一般會由凌晨5時開始。「通常喝杯咖啡、吃塊餅乾就會坐吉普車出發,因為我們要在日出前看獅子。貓科動物是夜行動物,若等到太陽完全出來,牠們已回獸穴休息了。」接下來當地嚮導會安排野外早餐,「會有桌椅預備好,甚至鋪有桌布,我們就在大草原上吃西式早餐。」她表示當地生態旅遊已發展得相當成熟,加上過往的殖民地背景,飲食都以西餐為主。「有些地方可以安排『百獸宴』,就是吃當地捕獵的野生動物,但我們不鼓勵。」早餐過後,會再駕車觀看一輪動物,到了日正當空時,大夥兒就會回營地或酒店吃午餐和休息,待下午3時左右再出發。到了晚上,草原星空就是觀察和拍攝對象,沒有了城市光害,舉目都是點點繁星,隨手一拍都是銀河景象。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8"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1" align="alignnone" width="533"]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大草原的晚上,一抬頭就是星空銀河,Iris表示這張照片沒有多少後期加工。(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安全方面,Iris表示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吉普車上,嚮導也相當有經驗,所以不用太擔心。「只要我們待在車上,在動物眼中我們只是一件物品,但若下了車,就會成為獵物。」不過她也提醒不要喧嘩和做出大動作,這些都會讓動物感到威脅。「特別是有幼獸的獸群,母親會特別敏感。」曾經在觀察大象群時,有團員一時忘形突然站起來舉機拍攝,刺激了群中的象婆婆立刻衝向吉普車,幸好嚮導及時快速駕車離去。「那次我7歲的大兒子也在車上,算是我最驚險的經歷了。」她笑說自己比較瘋狂,不但大兒子7歲就跟父母隨團出行,小兒子1歲半時也已跟他們到肯亞。「那時他還吃著奶!所以我們也相當歡迎小朋友跟父母一起出發。至於長者,只要沒有行動不便就不成問題,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要走的路不多,我奶奶已80多歲,也有跟我們到坦桑尼亞呢。」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4"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6"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0" align="alignnone" width="492"]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Iris Yuen與兒子一同出遊。[/caption] 她特別指出,生態旅遊與當地保育有著互惠互助的關係。「以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Maasai Mara)為例,收取的旅團費用部分會撥作保育用途。」他們也會跟當地的保育旅行社合作,發展可持續計劃。「當地有些村落以畜牧為生計,野生動物其實是威脅。於是保育機構就會協助劃分畜牧區和野生動物區,讓兩者並存,又會訓練村民擔任嚮導和司機,保障他們的收入。」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963" align="alignnone" width="1020"]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Photography: Iris Yuen @Eco Institute[/caption] 對Iris來說,旅行擴闊了她的眼界,認識到大自然的宏偉壯麗。「只是食買玩的旅遊我也經歷過,但當我認識了自然生態之後,就學懂這世界是如此豐富多采。我有幸可以去認識不同國家的人文、生態和保育知識,透過自己的文字和照片,將保護環境的訊息分享給更多人。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只是人類,也影響生態環境,許多生物物種正在逐漸減少,這些都是我們城市人很容易忽略的,並未察覺已經大禍臨頭。到底我們的下一代,會活在怎樣的世界呢?」她語帶感慨地說道:「對大自然認識得越多,越會感受到人類的渺小,但我們依然要盡所能,為保育大自然出一分力。」 Text: Monica Ng Photos courtesy of Iris Yuen @Eco Institute

開拓旅遊新視野

風景攝影師袁斯樂 Kelvin Yuen:旅行是給予自己探索潛能的機會養生旅遊平台創辦人Dervla Louli Musgrave:旅行教會我從宏觀看事物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