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藝術館即日(17日)起的「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展出塞尚(Paul Cézanne)和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兩位印象派巨匠的代表作。本期邀來港大藝術學系教授陶格任本欄客席策展人,挑選二人各一幅代表作,為讀者在觀展前「開眼」熱身。
這回非香港首次展出印象派畫作。陶格提到2005年「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透過展出不同畫家的作品為觀眾揭示「印象派」標籤下主題和技術的多樣性,如莫內(有譯莫奈)專注自然景觀的光影變化、德加側重城市生活與個體的主觀體驗,以概覽展示他們如何以迥異的風格描繪現代生活的不同面向;而2016年的「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與本次類近,聚焦個別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同樣展出個別畫家的作品,陶格提到這次展出的塞尚對20世紀藝術的影響力更勝一籌,如畢加索就受到其較為抽象作品的啟發,也從雷諾阿裸體畫中吸收養分。「兩位藝術家如此不同,似乎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陶格初聞乍驚,後來發現風格迥異的二人竟成摯友,甚至一同作畫。而本次展覽特別之處,則是將二人約於1880至1900年代的作品並置,呈現他們如何以不同手法描繪同一主題,更揭示了印象派藝術後來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塞尚開創了通向抽象藝術的道路,而雷諾阿則在寫實傳統中追求極致的美感。
欲知展覽如何呈現二人作品的對話,詳參內頁報道(見另稿)。陶格先從中給讀者挑選塞尚的《蘋果與餅》(約1880)與雷諾阿的《彈鋼琴的女孩》(約1892)作鋪陳。前者代表了塞尚從印象派轉向早期抽象主義,更着力於探索形式、結構和空間關係的起點——看似單純描繪木箱上的蘋果與餅乾,實內蘊實驗性的構圖:全畫雖從俯視角度出發,畫布下方卻以平視角度畫出箱子寬闊的正面,再將平坦的牆面置於畫布上方,建構三維立體和三維空間的視覺幻象,從而探討平面(flatness)與立體、圖像與物質(substance)之間的互動。後者則描繪典型印象派畫作中中產少女常見的服裝和髮型,展示了雷諾阿如何以溫暖色調與細膩流麗筆觸重現少女柔軟髮絲、衣物和肌膚質感,又以柔和曲線構圖與鋼琴呼應,建立畫作本身與鋼琴的聯繫。
由塞尚、雷諾阿到後來者,展覽串連起來一條自印象派通往當代的藝術之路,箇中奧妙留待讀者進場體會。
(美藝客廳‧三十八)
「客席策展人」簡介
陶格(Greg M. Thomas),香港大學藝術學系教授,專擅19世紀法國藝術,亦研究18及19世紀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藝術互動,於1999年起於港大教授西方藝術史入門課程,所著專書有Impressionist Children: Childhood, Family, and Modern Identity in French Art (2010)。
文:明報藝文部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特別版]